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案.docx沂蒙山小调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风格及其体裁
2、能力目标 : 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了解和其有关的知识点。
三、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
四、授课过程:
1、 导入:欣赏《沂蒙山小调》回答:哪个地区的民歌?曲名是什么?
学生回答:《沂蒙山小调》 民歌
教师总结,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当时,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还利用当时反动道会门黄沙会与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首和下层会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下白石屋的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民房里创作出来的。当时歌曲的题目叫《反对黄沙会》,歌词共分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沙会的罪行, 揭露黄沙会的阴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喜爱这首歌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实它、完善它。后来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如揭露国民党顽军的“光吃军粮不打仗,一心一意要投降”;揭露汉奸“勾结鬼子来‘扫荡’,奸淫烧杀丧天良”等,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改成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谷子黄,大枣(那个)黄梨(哎)甜又香。
咱们的毛主席(哎)领导的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一曲《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风靡齐鲁大地,飞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一首反映沂蒙山乡土气息的代表曲作。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2、教师范唱,学生跟唱:
因学生没有识谱能力,课堂教学采用跟唱法,教师范
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