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说课稿
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我爱我家》是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二框题。本课旨在让学生知道尊重父母是基础,孝敬父母是根本,知恩图报才是真,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我爱我家》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大人讲我小时候”,第二部分“无悔的奉献”,第三部分“感受家庭温暖”。这三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第一部分是情感体验基石,第二部分是情感构建链接,第三部分是情感权利和责任的融合;这种“块块”互链构建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谢父母的关爱和抚养,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这里渗透权利与义务的意识。
能力目标:
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在活动中学生锻炼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感受家庭中亲情的温暖,知道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教学重点:体会父母的爱心与亲情,感受家庭的温馨。
教学难点:学生能真正认识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温馨的家。
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尝试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查反思中,领悟概念,训练思维,提升观念。
学法:
引导学生运用以下学法:自学品味、同伴互助、情景再现、合作探究,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将“三维目标”落在实处。
教学过程:我运用“四步四活动”的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一、回忆爱——夯实情感基石;
二、感受爱——交流情感所得;
三、走进爱——感受温馨家园;
四、分享爱——促进情感共鸣。
学生的活动为:同桌互助、小组交流、小品表演、制作卡片四步。
设计意图:
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坚持“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原则,让学生的“知识构建直线发展,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学习过程愉快践行,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螺旋式上升”。读、品、思、议、演、悟结合,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认识真假,与人合作的能力。
导入:
播放音乐《我爱我的家》导入新课。学生边聆听音乐,边欣赏全家福(课前向学生征集家庭温馨留影,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
设计意图:音乐因其美妙可以赢得学生喜爱,图片因其温馨能唤起美好回忆,创设情景。
(一)、“回忆爱”——分享童趣的温馨
1、学生讲童趣
设计意图: 面对全家福,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回忆起童年美好的生活,产生了讲述自己童年趣事的愿望。因势利导,先采用了同桌互助法,边欣赏全家福,边互讲呵护情。然后我选取了 “我的成长” 三组照片在全班展示并讲述。在讲述中,父母的呵护,成长的快乐,家庭的温馨,无间的亲情伴随全家福一一定格。
2、总结:
设计意图:在温馨甜蜜的气息中小结,深化对家的认识。
(二)、“感受爱”——畅谈父母的贡献
设计意图: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普遍认为在
我爱我家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