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老师身份认同
一、引言 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即课程”的观念成为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一个主流话语,反应出社会对老师角色期望的改变。老师不再只是为预设好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作为知识的传道者存在,而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原因和设计主体。老师面临这种转变怎样应对?这需要老师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重构。
本文采取传记研究的方法,经过课堂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一位高中英语老师的成长经历进行个案分析,从而探讨老师身份认同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老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传记研究,即利用档案、个人生活材料、访谈等手段,经过对个人关键生活经历的描述,揭示个体生活的意义。研究者广泛掌握个人生活的不一样阶段和在不一样场所的学习、工作、生活、闲暇的种种生活资料和书面的文本资料,然后经过访谈她人或自我叙事,和其它的路径,将搜集的材料置入被研究者的历史之中,将其情境化、详细化,然后以不一样阶段的经典小说为主,对材料进行重新组织。最终,将小说放到宽广的时代背景和个体生活情境中来解释小说的生活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某省关键中学的一位高中英语老师――M老师。M老师自2021年开始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短短的8年时间,M老师在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结果。从她传记式的个人从教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到M老师在重构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老师身份认同的完整性对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二、M老师的成长轨迹
(一)思想的引领
M老师走向英语教学工作的岗位受到她的三位中学英语老师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我有幸碰到了三位英语老师。她们敬业、充满活力而且不失幽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她们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和平时生活中的随和和感性。正是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爱好,以至在报考大课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英语教育专业。(M老师的自述,下同)
老师身份认同的构建和老师的个人经历有着亲密关系。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我们走进M老师的课堂,这种感性随和而不失幽默的风格在她和学生的交流的细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在M老师的课堂里,课堂的开场仪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看似随意的“OK”。学生不用起立向老师致敬,老师无须以仪式确立自己作为老师的威严。这种随和的风格让学生感到她们和老师是平等的,无所谓“师”和“生”,而是经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共同构建课堂。M老师在教学中将生活经验带入课堂,用个人的隐性知识指导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她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的第一次构建。
(二)执着的追求
在教学岗位上踏扎实实工作了两年后,M老师被学校评为“校坛新秀”和“优异班主任”。同时,她的教学论文也在评选中获奖。M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而是在自我反思中探寻,在不停的自我否定和肯定中探索。
我认为英语老师的知识中50%是老师的专业基础功,如听说读写的能力;用这50%来寻求30%的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的深层土壤;最终剩下的20%是教学技巧。技巧性的东西是很单薄的,不足很大了……只有符合自己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这20%的教学技巧其实也是源于这50%和30%。
在重复的探寻过程中,M老师逐步形成了老师的知识观,而且成为指导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执着追求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2021年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老师身份认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