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和雷击飞机遭遇雷击
2021年5月28日,一架实施慈善募捐宣传任务的南非小型飞机从中国桂林飞往长沙。备降途中,飞机忽然坠毁,机上一名南非籍飞行员遇难。 2021年8月5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皮尔逊机场,一架法航的空客A340在降落时冲出跑道,一头栽进沟里,客机机身断裂并起火。
2021年8月8日,一架B6205飞机被送往沈阳飞机维修基地,维修人员惊奇地发觉,该飞机的左升降舵后缘、左发尾喷口、左侧机身等部位出现了10多处焦黑的“伤口”。
2021年10月29日,一架从首全部机场起飞的国航CA4174次航班“惊魂未定”地降落在昆明机场。地勤人员马上发觉,飞机前端的雷达罩上一片焦黑,正中间出现了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大洞。
……
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事故的发生呢?一个共同点引发了事故调查教授们的注意,那就是:事故发生时,天空中全部下着倾盆大雨,雷电交加,乌云密布……最终,教授们一致认定,雷击是这些事故的罪魁祸首。
雷击很日常
众所周知,紧贴着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为对流层,对流层上方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空气是水平流动的,离地面较高,没有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换句话说,风、雨、云、雾、雪等气象改变仅在对流层内发生,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飞机全部选择在平流层内航行。这么一来,飞行起来将十分安全。尽管如此,飞机总是要起飞、降落和在机场停放的,这时难免不会遭到雷击。
统计数据表明,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平均每秒钟要出现100次左右的电闪雷鸣,而飞机每飞行数万小时就可能遭雷击一次。依据国际民航组织的汇报,尽管飞机遭“雷击”是常有的事,但大多数情况下飞机全部能够安全降落,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只占其中的极少数。之因此如此,关键原因是在空气吹拂、水汽摩擦、带电云团感应和雷击之下,空中飞行的飞机很轻易变成一个巨型的带电体。所幸的是,因为飞机大多是由轻金属组成,机体表面积很大,所以,不论是和空气摩擦产生的静电也好,还是闪电产生的瞬间电流也好,全部会因为趋肤效应(又叫集肤效应,当高频电流经过导体时,电流将集中在导体表面流通),而使电荷或电流只停留在机壳的表面。和此同时,这些静电荷或电流通常又会流经飞机的金属表面并最终经过翼尖、机翼后缘或机身伸出的放电刷释放出去。
所以,总的来讲,即使是遭到雷击,飞机内部的乘客及设施基础上应该还是安全的。
飞机也怕雷击
尽管遭到雷击时,机上乘客及机内设施基础上是安全的,但雷击依然会给飞机或飞行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少数情况下甚至会造成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首先,雷击可能损伤机体的金属表面。有资料表明,在飞机雷击事件中,飞机机翼、机身及尾翼被雷击中的概率约为58%。当雷电击中飞机的机身、机翼、尾翼等部位时,雷击产生的强大电流流经机体的金属表面,最终经过机翼后方或机身上的放电刷释放。不过,在雷电击中点、机翼后缘、蒙皮接缝及放电点等处,电流往往尤为集中;集中的强电流会在瞬间产生大量热量,这经常会使得上述局部位置的金属材料熔化、表面涂层被烧焦,蒙皮上留下凹坑、甚至烧蚀洞。
其次,雷电形成的高电压可击穿飞机的雷达罩。尽管当代飞机的蒙皮多为轻金属材料,不过,绝大多数民用客机的头部全部安装了一个玻璃纤维等绝缘材料制成的雷达罩,雷达罩的目标是为了保护罩内的机载雷达,并确保雷达波
2021年飞机和雷击飞机遭遇雷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