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6.1糖化血红蛋白基本知识.doc
糖化血红蛋白应用
一、 糖化血红蛋白基本知识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它的英文代号为HbA1c。它最早于1958年通过色谱法首次从其它类型的血红蛋白中分离出来,并于1968年被分类为一种糖蛋白。1969年,人们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数量增加。1975年研究者们得到了生成糖化血红蛋白的反应式。
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的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并且保持120天左右。这是由于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HbAlc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HbAlc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和一般的血糖检测相比,几乎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二、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
糖化血红蛋白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对糖尿病的辅助诊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可在体内保持120天左右,因此,它可以反映糖尿病人2-3个月的血糖变化,和一次血糖测定相比,数据比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所以 HbA1c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接受两次HbA1c测定。
一般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水平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可使内皮素活性增加,从而使血管收缩,使血样升高,最终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HbAlc检测可很好地评估病人的患病程度和血糖控制情况。
三、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及标准化问题
糖化血红蛋白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免疫法、电泳法(等电点聚集法)、酶法等等。其中离子交换层析法应该是其中的金标准。而免疫法操作便捷、通量大、成本低,已成为国际的主流方法,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近70%的厂商使用的是免疫法。
糖化血红蛋白存在多套参考系统的种类,比较常用的有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FCC、美国国家糖尿病标准化计划NGSP、日本的糖尿病协会/临床检验协会体系JDS/JSCC、瑞典的Mono-S。同一血样在不同参考系统下测定的值也会有较大区别,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建立标准化体系尤为重要。目前国际公认的比较好的参考体系是IFCC标准,IFCC 的方法是先水解HbA1c,再用
HPLC加质谱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测定β链糖基化N末端残基,并且定期收集全球各个定点化实验室的标本进行比对,建立参考值。
四、
1.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6.1糖化血红蛋白基本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