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步骤和方法
★使学生对跳远技术有初步的了解
结合电影、图片等直观教具和完整的跳远动作示范,简明扼要地讲述跳远的意义和技术特点。
★学习和掌握快速助跑与正确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方法:
★原地模仿起跳动作。
★高抬腿跑(或一般跑)结合起跳,起跳动作同上。
★短、中距离助跑的“腾空步”练习。
★学习和掌握落地动作
方法:
★原地跳起,在空中抱膝。
★立定跳远。
★掌握蹲踞式的空中动作
学习蹲踞式技术的基本方法是短、中距离助跑的完整跳远练习。对“蹲踞式”空中动作的要求是:有明显的“腾空步”和身体平衡。
★掌握挺身式的空中动作
方法:
★原地或行进间的挺身式跳远的模仿练习。
模仿起跳结束时的姿势;
放下摆动腿,同时“送”髋挺胸,两臂向下、向后摆动;
模仿落地前的收腹举腿。
★同上练习,从高处跳下,落到松软的沙坑或海绵包上。
★跳绳练习,两腿前后分立(摆动腿在前),两腿依次连续单跳单落,体会放下摆动腿“送”髋和挺身的动作,进行这一练习时,起跳腿始终留在后面,摆动腿下落时,着地点尽可能靠近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同时注意“送”髋。
★助跑起跳后,摆动腿放下并“送”髋。然后稍收腹,身体以较直的姿势落地。
★掌握走步式的空中动作
方法:
★原地或行进间的走步式模仿练习。在放下摆动腿时,起跳腿屈膝前摆,使两腿成一前一后的“跨步”姿势。
★同上练习,从高处跳下,强调换步后的“跨步”姿势。在即将着地前,摆动腿前摆与起跳同时着地。
★短、中距离助跑的完整练习,强调换步后的“跨步”姿势。
★改进的提高完整的跳远技术
方法:
增加助跑距离,提高助跑速度。
提高专项素质的练习。
利用评比和竞赛改进技术,提高运动成绩。
测验和小结。
立定跳远
★动作方法:
两脚稍分开,稍屈膝,上体稍前倾,两臂前后预摆一至二次,两腿随着屈伸,当两臂从后向前上方做有力摆动时,两脚用前脚掌迅速有力地蹬地,膝关节充分蹬直,向前跳起,身体尽量前送,然后屈髋、收腹、屈膝,抬大腿、小腿前伸,两臂自上向下后摆,准备落地。落地时,脚跟先着地,并迅速过渡到全脚掌,屈膝缓冲,上体前倾。
★教学重点:
各种方式的单、双脚向前、向上跳,重点教会学生蹬腿动作与身体的协调配合。发展弹跳能力。
助跑
助跑是为了获得高的水平速度,并为准确踏板和起跳作好准备。
★助跑的方法
★助跑的开始姿势有两种:
1.从静止状态开始,一般采用两腿微屈,两脚左右平行站立的“半蹲式”,或两脚前后分立的“站立式”。静止状态开始,第一步的步幅和速度容易做到稳定,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2.行进间开始,先走几步或跑几步踏上起点后,开始加速跑,这种方法的助跑动作比较放松、自然。
★起动后的加速方式也有两种:
1.积极加速,从助跑一开始就用力跑,步频始终很高,用增加步长提高速度。这种方法能迅速获得较快的速度,助跑距离较短。
2.逐渐加速的方式,与一般加速跑相似,开始步频较低,在逐渐加大步长的基础上同时提高步频。
★助跑步点不准。
产生原因:
☆开始助跑的姿势不固定;
☆助跑加速不均匀,节奏和步长不稳定;
☆气候、场地和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纠正方法:
☆固定助跑的开始姿势,正确使用助跑标志;
☆反复跑步点,在快跑中固定助跑的动作幅度、步频和节奏;
☆在不同的气候和场地练习助跑,培养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助跑最后几步减速。
产生原因:
☆步点不准,最后几步步长过大或过小;
☆跑时上体后仰,臀部后“坐”和后蹬不充分等;
☆怕越板犯规或跑快了跳不起来;
☆急于做强有力的起跳;
☆快跑中起跳的能力差。
★纠正方法:
☆技术上强调跑的动作要正确,跑的路线要正直,并反复跑步点;
☆思想上要强调跑过跳板,起跳动作要轻而柔和,利用速度去争取跳出好的成绩;
☆改进起跳技术;
采用俯角斜板提高起跳的速度。
起跳
★起跳脚的着地
起跳腿在落地前大腿抬得比短跑时稍低些,下落要快速积极,但着地要柔和。着地前,脚掌运动的方向是向下、向后(相对于身体而言)。向后的动作越快,对着地后身体前移越有利。起跳脚先以脚跟触及地面,并迅速转为全脚掌支撑。
起跳腿下落时,上体向上提,以减轻起跳腿在着地后的负担,并使身体重心保持较高的位置。
★蹬伸
蹬伸,整个身体的向上伸展,并与摆腿、摆臂和提肩、提腰等动作协调配合。
★起跳中的摆动动作
摆动动作的最后要“突停”,以配合起跳腿和整个身体完成起跳
★起跳腿蹬不直。
产生原因:
☆起跳时髋没有积极前“送”;
☆蹬伸用力开始太早或太晚;
☆起跳腿落地太重,或落地时身体重心下降;
☆动作不协调和力量素质差等。
★纠正方法:
☆做“送”髋
教学步骤和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