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doc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
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吉林省年发生一个世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 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他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 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 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 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靠近水层的叶鞘上,卵块作磷片层 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 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 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茎秆为害。秋收 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为害特点
水稻分篥期受害可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半枯 穗和虫伤株,瘪粒增多,遇大风易倒折,为害严重的整穗全白,用手轻轻 一提很容易抽出,可见虫口和二化螟的粪便,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 叶片边缘渐死,称为枯鞘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时心 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茎秆
易折断。
发生条件
气象条件:幼虫生长最适宜温度23°C~26°C,相对湿度在83%以上。
水稻品种:一般情况下,有芒品种重于无芒品种,叶片长而宽、秆高、 分弟多的品种易比叶片狭而短、秆矮、分篥一般的品种受害的比较重。另 外,水稻植株体内淀粉含量多,米粒带香味的品种,受害也比较重。
田间管理:如氮肥过多,叶片色泽浓绿,水稻生长旺盛,能诱集二化 螟成虫产卵。如果田间缺水干裂,可使转株为害,从而加重为害程度。
防治方法
稻草处理:二化螟的越冬虫源主要来自稻草,因而稻草处理是个关键。 稻草在当地绝大部分还是被用作烧柴,建议在4月末至5月初前,将前一 年的稻草处理掉,或在这个时期对剩余稻草进行白僵菌封垛处理,这样可 以消灭大部分越冬虫源,减轻当年的发生为害。
秋翻地:秋翻地可将在稻茬内及在田间杂草中越冬的幼虫翻入土中, 从而起到杀灭作用。
灯光诱蛾:利用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盛期设灯诱杀,可 减少当年落卵量。
性诱剂:利用二化螟性诱剂诱杀雄蛾,可减少受精卵数量,从而降低 孵化率。
释放赤眼蜂:〜2万头,方法与防治玉米螟基本相同。防治 时期6月下旬。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当前控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