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人文意境之美.doc•上一记录0返回o下载❷打印O Email •下一记录
【标题】 浅谈中国山水画人文意境之美
【作者】程霞
【关键词】中国 山水画 人文 意境
【指导老师】冯廷祥
【专业】美术学
【正文】
引言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 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青花瓷》从08年一经推出就广受喜 爱且深入人心。幽美的古筝旋律,意境深远的词作加上周杰伦特有的模糊的唱腔方 式仿佛就若一幅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画一般,在我们的眼前徐徐铺展开来。而中国 的山水画也一直是中国画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魏晋顾恺之的《洛神赋 图》到隋唐展子虔的《游春图》,再到五代时期关仝《关山行旅图》以及元朝最为 著名的元四家的画作,无一不是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中国的山水画历经千年仍屹 立不摇,直至现代越发精美,且步入了国际大舞台,颇负盛名。其中,山水画所呈 现的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笔墨景色,其中更蕴含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思想精髓,儒家 思想的"天人合一”,道家的“师法自然”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山水画作中体现得 也尤为明显。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与人文精神
(―■)山水画的发展与人文意境相辅相成
中国的山水画在真正成为专门画种之前,也曾经历过漫长的孕育之路,除却那些偏 远地区岩画上偶尔描绘的山形、树形外,其开始的雏形应是描绘在布帛上的地图, 而这种用于服务国家的画着山川景物的地图便是山水画早期的一种雏形。直至晋代 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出现才使得山水画真正具 有了人文意义。而《吴中溪山邑居图》也是戴逵在浙江一带的生活写照,也正是这 种“吴中溪山”的“邑居”,表现了当时戴逵"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因此,这 幅山水画作也就毫无疑问的被赋予了一种人格精神,而这也与孔子山水比德的思想 相契合。
而在戴逵、顾恺之之后,山水画的发展才真正具有了状物抒怀的人文境界。我们可 以从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看到画中的山水俨然一派春 光明媚的祥和景象。而这对经历了历年战争后安逸下来的展子虔来说是多么值得珍 惜、留恋的一件事啊,于是他笔下的《游春图》极尽赞美、享乐春光之能事。这种 寄情山水的表现方式,直接影响了后来山水画的发展方向,即人文思想的介入,使 中国的早期山水画没有朝着风景画的方向发展,而是以人格思想与自然山川的比德 方式作为了山水画的观想和创作形式。是山水画由状物述情走向意境追求的最初动 因。而山水画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唐代画家王维的出现。王维在盛唐时代以诗 享誉海内,官至尚书右丞,又称王右丞。王维多才多艺,除诗文外,琴棋书画无所 不能,特别在山水画上造诣尤高,其所画《桐川图》,笔力雄壮,意境高古。宋代
大文豪苏东坡在评价工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正是王维的这种“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才真正把山水画从状物抒情 提高到了传神写意的意境山水的高度上来,使山水画在背离客观状物的风景追求过 程中,自然渗入了人文的思想的养分。山水画自工维始,以文人诗意入画成为滥觞。 意境入主山水画成为山水画后来转向文人山水的肇因。
唐以后,山水画在两宋时期对意境的追求达到了巅峰,其间出现了荆浩、关仝、董 源、巨然、李成、郭熙、范宽、李唐、马远、夏珪等大家。这类山水
浅谈中国山水画人文意境之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