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茶托“青”“白”博物馆藏影青茶托.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茶托“青”“白”博物馆藏影青茶托

     “邢客和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茶瓯一诗中开门见山地点出唐朝南北方窑系的代表——越瓷和邢瓷。浑圆的器型如遗落人间的满月,轻盈的器身如悠悠而起的白云,不论用邢瓷还是越瓷,全部视觉、味觉、嗅觉和心灵之间一个美的历程。
  唐朝是继汉以后的又一繁荣盛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全部达成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茶作为特殊的饮品,其药用、文化、艺术乃至经济、社会价值在不停被发觉、挖掘和认识,开始有了较大规模的种植,制茶技艺渐趋精湛,茶在唐人的生活中发挥着其它饮品所无可替代的作用。约780年左右成书的,集茶叶历史、产地、制造技术、器具、品饮艺术之大成的开山之作——茶经,更是把唐代的茶业、茶文化推向了一个“风光无限”的顶峰。
  茶业之兴和茶事之盛也不停丰富、改善着茶器,带动了陶瓷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使茶器完全从茶酒两用的饮器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器类。就盏托而言,类冰似玉的越州青瓷,着江南碧水青山之色,得婉约清灵之韵,并因其能使“茶色绿”而备受陆羽的垂青;类雪似银的邢州虽令“茶色丹”,不过它天生质朴无华,素淡冷静的釉色、简约流利的线条,隐去了几分盛世的浮华。
  南青北白,棠棣同辉,闪耀在那个茶香弥漫的时代里……
  秘色“青莲”
  唐是一个“茶道大行”的黄金时代,不但王公朝士乐于沉醉在茶的香氛中,而且茶因有“驱睡魔、助消食、清心止欲”三德而使寺院僧侣亦在茶中乐不思蜀。唐代亦是佛教发展的全盛期。中唐以后,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更是以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方法被士大夫们所接收。推进了佛教的深入中国化,融入中国的文化体系。而僧大家的生活也不只是青灯黄卷、诵经打坐,而是和文大家一起交游唱和,啜茗赋诗,如释皎然和颜真卿、陆羽等文士之间的友情便是士僧往来的千古佳话。所以,在唐代,文士和僧侣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交流是相当紧密的,其审美趣尚亦是参融共通的。这一特点反应在茶托上就是莲造型和纹饰的多样化。
  早在六朝时期,莲就被看成审美对象出现在托盏、托杯等饮器上。至唐,大家对莲的审美认识则逐步深入,其“清净无染”的内涵在茶托上得到了愈加充足的表示。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颇值得玩味的是,她自号“青莲居士”。清新素朴的莲花引发了文人墨客们心里的共鸣,成为她们喜爱吟咏明志的对象。而在佛教文化中,莲亦是圣物。五代义楚释氏六帖·譬之白莲云:“以妙法能离生死淤泥,喻似莲花出水”。具“出淤泥而不染”寓意的莲花在佛教进入发展全盛期的唐代频频作为释家常典见诸诗句。如“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齐己题东林寺白莲、“历来不着水,清净本因心”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等。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兴于六朝的越窑在文艺灿烂的唐代更是彬彬称盛,它那莹润光洁的质地、清澈滴翠的釉色和莲清新淡雅、超凡脱俗的造型相契合,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故孟郊亦赋诗赞叹道:“越瓯荷叶空”。当然,茶圣陆羽也独爱越窑瓷那如晕染了春水通常的翠色,她认为,越瓷类冰类玉。最主要的是它能让茶色看起来更绿。是饮茶的佳器。其中,又以作为民间“土贡”的秘色瓷声名最为显赫。
  现藏宁波市博物馆的唐代荷花托盏便是这一时期秘色瓷的代表作。托盏整体的形制系仿生,釉色青翠光润,亮洁均匀,造型

2021年茶托“青”“白”博物馆藏影青茶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