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活动的角度来看《白鹿原》
——以民俗文化为中心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人的生活活动往往又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而且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且具有两个基本层次,即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但是文学的创造基本上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我们通常也这样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文学活动来源于人类的自然活动,却又不等于自然活动。小说《白鹿原》讲述了陕西关中平原的农村白鹿原上聚族而居的白、鹿两姓家族的社会生活。通过对当地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祖求雨、驱鬼祛邪等民俗风情的描绘,展示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中农村、农民的世俗生活画卷。其中蕴涵了关中地区很多的民俗风情,具有一种很浓厚的人文关怀,通过这些民俗文化的体现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关中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白鹿原》中体现关中民俗文化特色的词语特别多,涉及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等层面。篇幅所限,本文只对白鹿原中物质民俗文化词汇进行整理,并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对其进行深入具体的探讨和解读。 钟敬文在《民俗文化学发凡》中指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物质民俗文化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具体产品,主要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直观可见的、有形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实体性文化传承。物质民俗文化作为可感知的、具体实在的文化事物,是整个民俗文化大系统的基础。地理的白鹿原是小说《白鹿原》的地域原型和故事主体。白鹿原位于古都西安东郊灞河、
浐河之间,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它雄踞关中腹部,而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土地肥沃,农产富饶,人口众多,号称“八百里秦川”。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关中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这一地区的农耕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关中成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与农耕生产相适应,!男耕女织,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方式也一直保持下来。 厚厚的黄土地和长期的农耕生产,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方式,使关中地区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物质民俗文化。这在《白鹿原》中主要是通过关中物质民俗文化词汇充分展现的。本文对这部分词汇进行整理,从中选出12个典型词语作具体的解析。如:轧花机、纺线、织布、花馍、锅盔、牛羊肉泡馍、窑洞、窑垴、火炕、牛车、蚂蚱车、褡裢。可以将《白鹿原》中关中物质民俗文化词汇分为关中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四类民俗文化词汇。
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便只从居住来谈谈这些民俗吧!关中居住民俗文化词汇的解读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腹地关中形成了古朴的传统居住民俗。关中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定居地之一,这里既保留传统的民居形式瓦房;又出现关中民众利用自然、因地制宜的成果窑洞。这些民居形式是当地百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并经过历代民间匠人的精心改造和千百年的锤炼,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居住民俗文化。关中民众认为建造房屋是关系到家族兴旺子孙昌盛的大事,因此对住宅特别重视。通过
白鹿原 中窑洞、窑垴、锅台、上房、厅房、
《白鹿原》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