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鱼传尺素典故从“鱼传尺素”看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实物传输.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鱼传尺素典故从“鱼传尺素”看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实物传输
摘要本文试图以成语作为切入点,结合两个案例,分析传输媒介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传输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文化的物化,启示我们进行传输学研究时,要重视媒介和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关注文化及其变迁,也不能忽略传输媒介。
  关键词实物传输 传输媒介 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诗词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经典的传输现象。而现在我国学者的研究领域也多局限于西方或现阶段我国的传输现象,把眼光投向中国古代则极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毕竟西方的传输学理论和模式无法涵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蕴藏的传输现象和观念。
  一、“鱼传尺素”出典
  秦观在踏莎行中写道: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这首词是秦观在北宋绍圣四年因被贬在郴州所做的,上句的意思是说作者在郴州旅舍,不停收到亲友的寄赠,但这些寄赠却无法抚慰自己,反倒勾起被贬谪的愤恨。1
  用“鱼”来传输书信的典故,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一部叫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秦始皇为了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造成了很多家庭的离散,而亲人之间的书信大多只能让她人代为传输。为了预防信件在途中被私拆,古人创造了在鱼腹中放置书信的方法。该乐府诗中的一首五言写道: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其实,诗里的“双鲤鱼”不是指真正的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木板拼成的木刻鲤鱼。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而这两块木板通常被大家有意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么能够预防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2
  二、“鱼传尺素”的传输学分析
  就传输的本质而言,人类的传输活动是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如同物质的流动一样,社会信息的流动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经过一定的渠道才能完成,这些方法和渠道在传输中称为媒介。3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和改变变革,传输学界通常将人类的传输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依次是口语传输时代,文字传输时代,印刷传输时代,电子传输时代。
  而我们上面所说的成语“鱼传尺素”,却极难在这四个传输时代中找到详细的位置,笔者更倾向于把“鱼传尺素”归入实物传输的范围中。实物传输最早是艺术领域的一个传输方法,艺术的实物传输,是以实物的形式把艺术信息直接展现在受传者面前的艺术传输方法。4这里所说的“鱼传尺素”,指的就是文学作品里的实物传输。因此笔者为实物传输下的定义是:以一定的文化内涵为背景,用客观存在的物体或其符号承载并传输信息的传输方法。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是古人选择鱼作为媒介的原因之一。在中国,自古以来鱼的地位全部是很特殊的,除了味道鲜美,是逢年过节每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外,鱼还代表吉祥的意思。鱼在中华民俗中的吉祥意义,可从上古历史文化背景着眼进行考察:初民的谋食方法及对司水鱼神的崇敬使鱼成了丰收富裕的象征,而由水生殖信仰演化来的鱼生殖信仰及鱼本身繁殖力强的特点,使鱼在传统文化中染上生殖色彩,成为婚姻、情爱的象征物或性及隐语。5
  

2021年鱼传尺素典故从“鱼传尺素”看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实物传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1-04-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