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余家沟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治理研究滑坡稳定性系数.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余家沟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治理研究滑坡稳定性系数

  摘要:余家沟滑坡在地震后,滑坡体裂缝发育显著。依据勘察取得的该段滑坡的实际地质条件和滑坡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表明现在的滑坡体处于欠稳定状态,采取抗滑桩和排水的综合性治理方法。治理后滑坡处于稳定状态,达成了治理目标。
  关键词:余家沟滑坡 稳定性 抗滑桩
  中图分类号:P62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21)003-071-02
  余家沟滑坡在茂县白溪乡余家沟村,地震后,滑坡坡脚和中部出现多处裂缝,裂缝宽度2-25cm不等,滑坡坡脚出现多处小型滑塌。为确保居住于滑坡上余家沟村庄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滑坡进行了具体的地质调查,查清滑坡性质规模和特征,明确其场地结构和坡体结构等地质背景,判定滑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并对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抗滑桩和排水的综合性治理方法。
  1、滑坡发生的背景
  地形、地貌
  滑坡所在区域为剥蚀侵蚀中山谷谷地貌,属邛崃山系岷山山脉,谷坡险峻陡峭,沟谷狭窄。滑坡在“V”字型沟谷西侧斜坡上,整体地形坡度较陡,坡向130-150°,斜坡坡度20-40°,局部约50°。海拔高程约2580-2848m,高差268m。斜坡表面多呈台阶状,台阶高约米,斜坡顶部及两侧大部分地段岩石出露,斜坡顶部及底部沟谷植被较为茂密,中下部关键为耕地。滑坡处山顶最高点高程为3100m,前缘沟谷最低高程为2580m,高差为520m。
  地层岩性有地质结构
  滑坡体表层关键为粉质粘土和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约3-8m,岩性为第四系倒塌积物,呈黄褐色、土黄色,结构松散、空隙大。基岩为泥盆系危关群(Dwg1)千枚岩,夹白色石英岩脉,交代变质作用显著。强风化带岩体较破碎,强度低;中等风化带岩体相对较完整,强度较高;依据钻孔资料,强风化带厚度通常为。地层产状改变较大,岩层产状总体为158°∠48°。该区岩体关键发育两组结构裂隙:(1)30°∠87°,裂面平直裂隙呈张开状,裂隙宽度约,泥质充填裂隙延伸长度约1-2m,间距通常;(2)110°∠74°,裂面平直,裂隙呈微张状~张开状,裂隙宽度约,泥质充填,裂隙延伸长度约2-3m,间距通常。
  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属高原型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降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上极不平衡,因为山区地形复杂,往往形成局域性的强暴雨天气过程,并诱发严重的地质灾难。大气降水是滑坡区地下水的关键,其排泄方法为沿斜坡向前缘沟谷方向排泄,地下水水位不稳定,动态改变大。
  2、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滑坡的变形情况
  (1)滑坡后壁在之前产生一裂缝,该裂缝在滑坡后缘周围一带,该裂缝长约250m,宽5-15cm,深约,走向59°。因耕种现已回填。
  (2)滑坡前缘在以后产生多处裂缝,该裂缝在滑坡前缘中下部,长约60m,宽5-20cm,深约,走向40°,现已回填。滑坡前部剪出口基础上形成,滑坡剪切面还未贯通,剪切变形尚在不停的发展过程中。滑坡体中局部发生小规模的坍塌。
  滑坡形成的原因
  从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时间、变形现象等分析滑坡形成原因关键有: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坡体结构及水的作用。滑坡整体处于斜坡上,斜坡坡度20-40°,局部约50°,

2021年余家沟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治理研究滑坡稳定性系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书犹药也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4-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