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印度的底层社会_印度底层社会印度的底层社会_印度底层社会
中国和印度全部有很多穷人,但印度的穷人更多,也更穷。印度有3亿多人天天生活费用不及20卢比(合美元),比中国穷得多。中国的穷人,不论怎样穷,多少会有点地,起码有一两间房子遮风蔽雨,有部分简单家什。而我见过的南印度泰米尔邦村落中的穷人,无地,无房,所谓的家,只是一个建在沙窝上的草棚,为预防雨水流进棚里,周围用泥土堆起一道2尺高的矮墙,人就躺在沙土上睡觉。
中国人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穷,可这些人穷得连“四壁”全部没有。印度很多穷人就是住在树上,睡在大街上的。
贫穷不完全是个经济问题
贫富差异无法根本消除,而只要有穷人,有贫富差异,就会有不满。不满若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犯罪和暴力。印度即使比中国的贫穷问题严重,但不满情绪未必比中国更严重,由贫穷造成的社会反抗也未必比中国更强。因为贫穷不完全是个经济问题,它更是一个感觉,一个心态,它和文化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亲密关系。
印度文化是出世文化,印度宗教贬斥享乐,强调吃苦修行,认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华,离神就越近,来世也就越幸福,说这是一个褒扬贫苦的文化也不为过。在印度,你千万不能看不起乞食者,有的乞丐是“白领”,她们乞讨并非因为穷,而是一个精神需要,一个修炼。在我们中国传统中,至尊、至富、至强通常是一起的,但在印度传统中,至尊者未必富有,至强者未必受尊敬。最受人尊敬的印度圣人,全部含有节欲、苦行的特点,有的就是靠乞食为生。当年释迦牟尼放弃王子身份,离家出走,在饥寒交迫中悟道,创建了佛教;筏驮摩那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却离妻别子,苦行修炼,创建了耆那教;圣雄甘地把全部财产捐献出来,终生吃素,身上只裹一块旧布。这种传统今天仍深深影响着大家。印度的穷人虽很穷,但似乎没有太大的埋怨。业报轮回思想深深影响着大家,这种思想认为万物平等,万物轮回,做了坏事会遭报应,受苦受穷是前生造孽的结果。因此印度的穷人全部比较“认命”。这种心态当然不利于她们主动努力改变贫穷的生活,却也使她们多了些平和,少了些焦虑,极少把怨气发到富人身上。
穷,有时是比出来的。印度人分成种姓,社会阶层是世袭、封闭的,穷人和富人不住在一起。在村落中,富有的高种姓和贫穷的不可接触者分居各处,城市里的富人区和贫民窟区分显著。这种安排让人一眼就看出贫富两重天,但也有一个好处:穷人富人不住在一起,不在一个地方买东西,不在一起吃饭,不在一个庙里拜神,平日也基础上不交往,富人和穷人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井水不犯河水,少了攀比和妒嫉之心。你是个穷人,但当你周围居住的和打交道的人也全部是穷人,甚至有的比你还穷时,你可能就没有穷的感觉了。中国现在城市里也出现了贫富悬殊问题,大家在思索贫富混居、不要形成富人区和贫民窟的问题,这是很好的想法,但根本问题是消除贫富过分悬殊问题,这个问题不处理,贫富混居一起,更会增加穷人的被剥夺感,徒增痛苦。
对贫苦的感觉,跟富人的行为和态度有很大关系。印度文化激励富有者施舍,高度赞誉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施舍在印度宗教中是一个很受推崇的美德。很多印度知识分子、富人,全部看轻身外之物,不重视物质享受,很轻易放弃财产,甚至一夜之间就决定把终生积攒的财富全部贡献出来,用来造福社会。媒体上常常看到有关印度富人主动施舍的报道。印度不少高校是私立的,学费并不很高
2021年印度的底层社会 印度底层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