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老街怎么样塞上老街
假如追溯呼和浩特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源头,那不论怎样是绕不开大召寺和大召寺派生出来的塞上老街原名通顺街的。在呼和浩特有这么一句俗语:“先有大召寺,后有归化城”,怎样解读这句俗语呢?那就得从大召寺的建设者阿勒坦汗说起。
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是十六世纪后期崛起的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超群的军事战功于1538年被蒙古大汗博迪册封为索多汗,史称阿勒坦汗,时年31岁。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她曾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以战争的强势手段换取蒙古地域的和平和发展,明穆宗在大臣高拱、张居正和王崇古的提议下又迫于大兵压境的形势,最终同意在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等明朝边境的九座重镇开放11处关市,打开明朝和北元互市贸易的大门。1571年,阿勒坦汗接收明朝册封的“顺义王”称号,这是明朝和北元几十年和平共处局面的开始。
阿勒坦汗化干戈为玉帛后立刻把关键精力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弘扬佛法上,美岱召明廷赐名福化城建成很快,又于1572年在其东南百里开外的土默川上大兴土木,建设佛寺和城池。建寺建城需要大量的工匠投入劳动,而工匠们的衣食住行也必需在建设者的考虑中,为方便施工,紧邻大召寺搭起工棚,这就是塞上老街之始。很显然,塞上老街建设之初的目标是处理工匠们的吃住问题,但大召寺、归化城相继建成后,塞上老街又别无选择地负担起寺里喇嘛、城里居民衣食住行的经济责任,从而使塞上老街商贾云集成为货物集散之地。
阿勒坦汗当初所建的城池,明朝赐名为归化。1696年,康熙西征平叛噶尔丹归途中曾住跸归化城,听说她来到大召寺前时,将士们大全部口干舌躁,急需饮水。这时,只听康熙的坐骑长嘶一声,前蹄刨地,旋即一股清泉汩汩而出,这就是塞上老街东侧“御前井”的来历,也是今天玉泉区的来历。清代晋商王用祯在塞上老街听到这个“御马刨泉”的小说后大为感动,顺手拿起一把棉花揉做一团吸墨狂书:“九边第一泉”,这块牌匾至今仍悬挂在大召寺的山门上。
为加强西北边疆地域的军事防务,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归化城东北筑就新城绥远,绥远城是军事重镇,设建威将军统辖,驻满洲八旗官兵4000多人。这么一座军事重镇,在经济上不可能自给自足,显然必需依靠早它160多年的归化城,而这愈加激提议以塞上老街为先锋的归化城的经商热潮。据曾在塞上老街居住过的郝福忠老人回想,清末民初这条街上铁匠铺、银匠铺、铜匠铺、山货铺、粮食铺等多种商号达50多家,经营范围几乎囊括大家生活的全部用具,坐商、行商、游商比比皆是,各有千秋。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情同此理,也正因为如此,塞上老街的粮铺比其它的商铺要多,而在众多的粮铺中“天元宫”最负盛名,经营触角已伸到北京、天津等地。伴随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塞上老街的商业属性从经营生活用具渐变为经营民族用具、文化用具,据相关部门统计,塞上老街两侧的58家店铺切割成400多个经营单位,年均营业额在2021万元以上。
塞上老街因大召寺而兴建,因此400多年来佛教文化一直浸润着这条古老的街巷,即使现在我们徜徉在塞上老街上,独具魅力的佛教音乐仍不时传入耳中,独具特色的佛教用具不时映入眼帘,身披袈裟的僧侣不时和你擦肩而过。内蒙古是民族地域,民族文化在塞上老街的彰显更为突出,经营、修复和收藏马鞍、马具成为塞上老街独特的文化和旅游
2021年塞上老街怎么样塞上老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