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级各阶段识字习惯的计划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识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提高其识字能力,而学生、家长及教师均需要重视识字教学,三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目的。特拟定以下计划:
一、第一学段(1~2年级)
1、看图识字。
1、2年级的学生总是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引导学生观察外在的事物,通过这些来识别物体及事件在本来面目,配备拼音卡片帮助学生识字,并引导学生观察外在图画或事物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以达到提高说话与识字能力的目的。
2、听读识字
在听读句子和儿歌的过程中,学生,模仿别人的发音,掌握字的读音。在反复的读中巩固识字。
3、利用拼音识字。
第一学段所有的生字都有拼音,学生可以利用拼音自己拼读识字。这种方法是第一学段的重点方法。
4、生活中识字。
在街道上、公园里、商店内都会出现许多汉字,学生都可以进行识字。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这样可以扩大识字范围,提高识字数量。
5、比较识字。
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已”与“己”、“拨”与“拔”、“休与“体”等字形容易发生混淆,这样的双胞胎,让学生比较,找不同。通过这种讨论式的学习,既激活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又达到引导学生找识字规律的目的。
6、查字典识字。
在第一学段学生就会学习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两种方法自己学习不认识的汉字。
7、阅读识字
从1年级开始就需要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借助拼音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在阅读中识字。引导一、二年级的学生借助拼音阅读,而中高段学生则自主阅读,不认识的字可查阅字典或者词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识字的习惯、兴趣与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与业余时间充分朗读文本,加强语感训练,积累识字量。比如,在教师里贴画,要求学生找到与画想对应的名字。比如在儿歌比赛中,让学生先学会识儿歌中的字,再教授简单的舞蹈,让学生边唱边跳等。
在3-6年级阶段,则通过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识字。例如开展演讲、朗诵、讲故事等活动。事先布置学生自行准备相关素材,那么学生会在准备期间,通过阅读、记忆与背诵,借助字典等辅导工具,认识素材中的生字,既达到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又能多认识生字的目的。
8、活动识字
在1、2年级阶段,班级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游戏中帮助学生识字。比如,在教师里贴画,要求学生找到与画想对应的名字。比如在儿歌比赛中,让学生先学会识儿歌中的字,再教授简单的舞蹈,让学生边唱边跳等。
9、联系上下文猜字。
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还可以联系上下文
1—6年级各阶段识字习惯的计划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