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雎》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
选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理念、 生
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对心爱姑娘思念和追求的过程,生
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而不得的焦虑和即便如此仍然对爱情不懈追求的
朝气,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说学情
《关雎》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这首诗并非易事。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学习生活, 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 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并有了朦胧的情感体验。 因此对于学习《关雎》这首爱情诗,想象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理解其中的爱情生活,已经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和阅读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第四学段对阅读提出: “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以及“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等若干要求, 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通过抓取关键词语,分析诗中“淑女”“君子”的人物形象。
感受古代人民对于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分析“淑女”“君子”人物形象。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解决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年
级学生的学情,我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情境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能够积极、 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问题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对材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
维能力。
。
1
。
五、说学法
正所谓“教学相长”,合适的教法使教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法如下:
(一)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抓住诗中关键词语。
(二)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朗读法: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和韵律之
美。
六、说教学过程( 1 课时)
第一环节:学习新知,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第 24 课《诗经》两首。在学习开始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因全集
305 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 按用途和音乐分 “风 ”、“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
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相信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四书五经”,《诗经》便是“五经”之一(请学生回
关雎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