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状元,人们看到的是笼罩在他们头上的光环,想知道的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但是很少有人想知道他们十几年含辛茹苦的 " 故事 " ,更别说那些时时缠绕他们的难以摆脱的困惑和思考了。
海桐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女孩,但在成功的路上,她又有多少痛苦,多少挣扎,恐怕连她自己都说不清。事实告诉人们,成功是在痛苦中孕育,在挣扎中降生的。回首往事,我们会深深地理解,成功是什么 ? 成功不是目标的终极,而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之中。成功正是在过程中体会,在挣扎中品味。
然而为人师者,为人母者,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几乎每一个无意识的体态,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种子。 " 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是手笨 " ,这句漫不经心的话, " 可我牢牢记住并相信了 " 。一句无意识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住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可见教育无小事。教育者的每一句话都要让受教育者在他的意识中获得激励,给他能量。然而我们有多少教育者又注意了这些小事呢 ?
习惯是一种力量,海桐有很多好习惯。其实,习惯就是一种素质。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习惯,经常鼓励自己的习惯, " 吾日三省吾身 " 的习惯……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好的习惯会带来成功,而失败也常常是许多不好的,或不科学的,以至于坏的习惯造成的。习惯是什么 ? 习惯是一种心态,一种心理定势,一种潜意识中的存在。当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在心理上成熟了。而心理一旦成熟了,人就成功了。良好的习惯需要教育与培养。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要在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上多下功夫,少问他们的 " 分数 " 。有了良好的习惯就会有好的成绩,没有良好习惯,一时的 " 高分 " 也是不会持久的。 " 在小学第一次考试得了 99 分,因怕父亲责备,就躲在门外小道上哭,不敢回家 " , " 在逃风琴课后,我被罚跪在小凳上一整个下午,并被剥夺了晚饭 " ,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受到伤害的小姑娘可怜的身影,难道我们除此就没有其他方法让他们养成 " 好习惯 " 吗 ?" 因为他们极相信我,我才学着相信自己 " 。海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 " 相信自己 " ,而相信自己是因为 " 他们相信我 " ,这些该给我们多少刻骨铭心的启示啊 !
王海桐被选用的文章是《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记者昨天翻开了这本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与王海桐的名字排在一起的作者包括朱自清、冰心、余光中、爱因斯坦、茨威格等。她几乎是这本教材中的惟一一个非名人作者。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是该教科书第一单元《认识自我》的第三课,另外两篇分别是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和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据介绍,针对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关键阶段的特点,这一单元特别选用了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以引导学生树立目标。
作者并不关心“入选教材”
王海桐现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学生。她在2001年以四川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对于文章入选教科书,王海桐并不十分在意。她说,至今都没有见过那本教材,母亲曾让她看一看有详细分析《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教学参考书《中学教材全解》,她也拒绝了。
王海桐告诉记者,文章写出来后自己就没有控制权了,别人读后有什么看法与自己无关。她说,刚上大二时,北大的英
点评王海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