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杰出作家。
他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这一时期正是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当时诗文革新运动已经取得胜利,社会文化在中唐以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景象。
苏轼生长在一个有很深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苏序,诗思敏捷。父苏洵为散文大家,伯父苏涣,舅父程浚均为蜀中知名的进士。母亲程氏善良正直而又有文化,在苏洵外出漫游时,教育子女的责任都由程氏承担。一次,她教苏轼读史书,当读到东汉范滂传时,她为敢于反对宦官、从容就义的范滂叹息起来。苏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十分感动,“奋厉有当世志”。程氏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使苏轼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苏轼聪明勤奋,博览群书,因而二十一岁,就得中进士,并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放榜后,欧阳修对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与梅圣俞书》)此次进士及第的苏轼兄弟因母亲病故没有出仕。
嘉佑六年(1061),他和苏辙参加国家特别考试——直言极谏科考试。苏轼通过他的《进策》、《礼以养人为本论》提出了系统而全面的改革主张,苏辙在策论中也敢于议论时政得失,因此,正在谋求改革的宋仁宗很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史、苏轼传》)。通过这次考试,苏轼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顺利地走入了仕途。
但,苏轼并未因此而飞黄腾达起来,他的大半生均在仕途不顺的坎坷生涯中度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与正在实行改革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又不能忍受卑鄙的朝官的诬陷,因此自动要求调离京师,到外地任地方官。此后几年,他历任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他任杭州通判时,组织人在西湖上修建了一条横贯西湖的长堤,堤上遍种木芙蓉、杨柳树,看上去美丽如画,杭州人称它为“苏堤”。
由于苏轼对变法持有“不同政见”又时常在诗文中“托事以讽”,因此,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何正臣、舒覃等,借口苏轼反对新法,摘引他的诗文,罗织罪状,把他从湖州任上逮捕,押解至京域,关进御史台(又称乌台)狱中,受到凌辱和迫害。这就是促使他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乌台诗案”。但文字狱“乌台诗案”不得人心,朝中官员范镇、张方平、王安礼(王安石的弟弟)上书皇帝请求释放苏轼。当朝的太皇太后生病,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在这种情势下,苏东坡被释出狱,元丰二年十二月初被贬谪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贬官黄州,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失意时期,但却是他文学上的丰收季节。他的许多名篇都是在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苏辙说,在这之前,他们兄弟的文章还可相“上下”,“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聘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东坡先生墓志铭》)就是在这期间,苏轼写下了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神宗去世,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当时旧党执政,尽废新法,但苏轼却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因而引起旧党司马光等的不满,不容于朝,贬谪杭州、颍州、扬州。
宋哲宗元佑八年,新党重又执政,苏轼又受到攻击,被贬
苏轼生平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