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日本明治维新制度成功原因分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日本明治维新制度成功原因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制度模仿成功原因分析张环(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4 ) 【摘要】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 在日本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是日本的有识之士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进行的一次制度变迁, 维新人士通过从西方移植先进的制度形式并加以创新,从而开启和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其原因在于维新之前日本无论在正式制度方面还是在非正式制度方面都与所模仿和移植的制度存在相容性和互补性,符合了制度变迁的规律。【关键词】明治维新;制度变迁;制度模仿;制度互补;经济绩效制度变迁有它的内在规律性,制度变迁并不总是成功的, 其形成的新制度也并不总是有效的,明治维新的成功固然有例如西方在亚洲侵略的重点是中国和印度从而为日本创造了喘息的机会,以及西方国家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等有利的国际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符合了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 即虽然明治维新的制度变迁有着明显的制度移植的特点,但是日本当时无论在即存的经济制度还是在文化、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方面都有着与引进的制度相辅相成的互补之处。一、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是由一系列正式约束、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扩大了人们的可行性行动集合;通过影响产权分配、减少经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等途径促进交易的达成;通过提供创新的激励机制等从而影响经济绩效。但制度并不一定是有效的,由于制度的规模效应及制度间的互补性等原因,某种制度包括无效率的制度一旦产生便将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下去。而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制度差距主要表现在制度的效率方面,由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制度在落后国家长期存在造成了经济绩效的低下。因此,后发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改变现存的低效的经济制度。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是制度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而这种“潜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不可能实现,即只有当制度创新与变迁有利可图时,人们才会发动制度创新与变迁,但是,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成本小于制度变迁所能实现的潜在收益时,制度变迁才有可能实现。制度变迁发生的起点为制度的非均衡,即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存在差异,而后发国家的制度非均衡通常表现为制度短缺,即随着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发展,带来了经济中相对价格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潜在的利润,从而导致了对能够实现这些潜在利润的新制度的需求, 制度需求是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自然反应,不存在实际发生的成本与代价。而制度供给有着明显的外部性,通常伴随着搭便车现象,因此,制度供给通常由国家来承担。制度供给意味着规则、习惯的重新确立, [1] 必然伴随着成本和风险,对后发国家而言,由于受到资源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制度供给的滞后情况尤为严重,从而制度变迁的时滞现象更加突出。根据戴维斯和诺思的理论,制度变迁的时滞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 1 )认知和组织的时滞,即从辨识潜在利润的存在到组织最新创新团体所需的时间。( 2 )发明时滞,即发明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所需的时间。但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可以通过对先进国家有效制度的模仿来缩短这一时滞。()菜单选择时滞,即在所有可选择的制度安排中选择一种最能满足创新最大化的安排所需的时间。(4 )启动时滞,即从选择最佳的制度变迁方案到实际产生制度变迁之间的时间间隔。[2] 制

日本明治维新制度成功原因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c6988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