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电影刘天华一、音乐与人生相互观照,剧情与曲牌对应倾诉二胡曲是刘天华的主创曲目, 标题性音乐与非标题性音乐作为中国民族器乐自创作意向上的两大分类, 刘天华的二胡曲归属于前者。刘天华的二胡曲惯于直接明确表达乐曲要诉说的情感,善于创作抒发特定情感的抒情型标题音乐,这是刘天华二胡标题倾向的独有特色。《病中吟》是这部电影中引领整部影片的主题音乐。刘天华曾经这样阐释: 《病中吟》并非言说一般的病痛苦楚, 而是借此喻指生命之苦之焦虑, 犹如身体之病痛, 是对人生及其意义的探索与苦思。这也是这首曲子标题的含义和警示。《病中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节奏缠绵悱恻、委婉而幽怨, 表达内心中彷徨、焦虑的心绪和对冲破现实阻碍的渴望; 第二部分节奏渐趋急促, 显示出冲破迷茫的冲动以及勇敢追求的心志;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片段旋律的再次展现。不同处在于节奏趋于短促, 而且不时被中断, 展现了在奋争、挫折中勇往直前、不断历练中愈发坚强的意志。这一表达方式是出自对西乐的借鉴, 是根据西方复三部曲的格式而创作的中国民族器乐曲, 因其内在的旋律依旧是我国民间常用的自由延伸手法和核心音乐重复变奏。而且,作为一曲二胡协奏曲,却在其中加入西洋管弦乐的交响和声,这就是音乐大师的独创了。影片中多次运用刘天华的这首处女作, 表达出对音乐大师的怀念之情。情借助学生、友人和妻子等与刘天华亲近人物的旁白, 从不同的侧面、视角以及三个连续展现的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的章节,来表现大师于不同的人生历程中的思想探索。与《病中吟》中各个乐曲段落展现的内蕴题材形成彼此的呼应模式,乐曲中之复三部曲形式, 与影片中的三章式结构形成神与形的相互对应和补充,引导着主题的不断深入。与此同时, 影片在《病中吟》这一主题曲核心主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展现陈天华的二胡作品精华。影片中共计运用了陈天华的 8 首二胡曲, 达到其作品的八成。不仅如此, 影片通过剧情内容和思想立意彼此呼应的乐曲曲牌作为故事标题, 如此, 用普通乐曲从朴素处、生活上对刘天华的人生进行了细腻的点评和描述,也勾勒出刘天华不同人生阶段的简洁特写。比如, 《独弦操》是第二章的题目, 但电影在这部分剧情中却未选取其音乐, 一般的认识是,《独弦操》仅仅是标在电影章节上的文字符号,可深入思考,我们会明白, 《独弦操》的创作阶段,正是刘天华在二胡演奏方面进行发展、创新的重要进程,而《独弦操》正是单纯用二胡内弦演奏的重要尝试,这一独创思想与特立独行的尝试正是《独弦操》的由来。再如, 《光明行》乐曲的创作,这首影片中第三章中的曲子,产生的现实环境是:爱国学子遭到军警的暴打, 知己友人漂泊流离, 音乐演奏面对举步维艰的困境。这一展现鲜明进行曲风格的民族器乐曲, 预示着刘天华虽处逆境但依然坚信未来的信心和意志。影片剧终, 导演用三百多名琴手在刘天华故乡共奏《光明行》正是对大师的奠告以及对《光明行》永远的高歌。从刘天华一生的作品来说, 《烛影摇红》才是展现其二胡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将西洋变奏曲的结构原则和二胡演奏技巧完美结合, 既有民族古典乐的清丽华美, 又有舞曲的明快、奔放。这首乐曲被放进影片的第二部分,“刘天华”亲自演奏于古诺夫家,乐曲的美感伴随古诺夫的旁白, 很形象地表达出刘天华对民族音乐发展、创新的突出成就。也引导影片叙事重心由此步步深入,揭开刘天华对中西音
深度分析电影刘天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