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合并同类项》课例研究.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合并同类项》课例研究
《合并同类项》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在数学计算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合并同类项是后继学习代数式运算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注重合并同类项的结果的取得,在课程安排上更多的时间是学生的运算训练,而忽略了个别学生产生运算失误原因的探究。我个人认为在这节课中,“合并同类项”概念的提出,这个概念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实例把它引导出来,并将它抽象为一般的结论,成为一个解题过程的这个环节是学习中容易忽略而又是十分重要的地方,教师教学时务必要给学生讲清楚。原因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他能够理解定义、方法的推导过程,他就不会去死记硬背。而这个过程也正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把这个给学生讲清楚后,他就能自己从实际出发,主动学习,并从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当中,理解到学会它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了更大的信心。这样的做法不知要比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好多少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准备要多,教师要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要预设出每个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可能,在课堂上容易因为某个问题的研讨而耽误所谓的“教学进度”,但是学生的真正参与,思维的真正发生正是教师所需要的。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他们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很强。他们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从而让他们学会数学思考。下面就是我关于“合并同类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附教案设计)
环节一:激情引入,积极思考
(1)生活思考:周末,七年一班38人要外出爬山,老师和同学们各自选了他们要吃的东西:买的时候怎么问?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按类别买东西;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把生活中的分类思想引入到数学中来。
(2)头脑风暴: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里的钱共有多少元?怎样数,会又快又好?为什么?(面值是5角、1圆、2圆、5圆、10圆)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类比”存在于生活中,由学生举例在生活中那些运用到归类方法。
(2)问题2:请你根据实际情况,仿照上面的问题设计一个问题,并给与回答。
问题3:(书中例题)青藏铁路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西宁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是通过冻土地段所用时间的倍,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小时,你能用含的式子表示这段铁路的全长吗?此环节的设计是在具体情境中用整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实际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的兴趣比较浓厚。
环节二:合作探究,得出规律。
探究1:
(1)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计算:

《合并同类项》课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2129****
  • 文件大小113 KB
  • 时间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