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人肉搜索到“网络暴力”的“反道德”倾向.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人肉搜索到“网络暴力”的“反道德”倾向
  摘要:“人肉搜索”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主要以搜索人为主要目的的网络搜索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追求。然而,伴随着这种搜索方式的盛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以及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侵犯,产生了极大的消极负面影响。为何“人肉搜索”在维护社会道德的同时,却用了“反道德”的行为;在捍卫道德的旗帜下,却给被搜者造成不道德的伤害?面对中国式“人肉搜索”的悖论,我们希望从圣经故事里耶稣对待罪人的原则中学习如何在进行网络道德审判时,将爱和公义相结合,做到面对违反道德的人,不仅要有道德审判,还要有人性的救赎。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暴力;道德审判;反道德;圣经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4-0105-05
  
  一、中国式“人肉搜索”的道德审判中的“反道德”
  
  2007年底,一个叫姜岩的31岁女子,因为丈夫有了第三者想与其离婚,从
24楼跳下自杀。她生前写下的、后来广为人知的“死亡博客”中,将其自杀原因归咎于丈夫王菲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这些内容在网上公开后,论坛众口一词痛骂“负心郎”王菲与第三者。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公诸网络。王菲在网上被“通缉”、“追杀”,并不断收到恐吓邮件。在现实生活中,王菲父母住宅多次被人骚扰,门口两侧贴满“逼死贤妻,血债血偿”等诬陷恐吓标语;其工作单位也因被骚扰将王菲辞退。王菲不堪压力,起诉了相关的网站,,由此成为网络暴力第一案。
  这几年来,“人肉搜索”作为中国网络的热点,为人所关注,同时也因着引起的网络暴力而引人思考。所谓“人肉搜索”,是指根据网友所提供的线索,逐步确定网络热点事件当事人真实身份,并将之公之于众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搜索方式,与传统的人工调查和现实生活中的“寻找”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人肉搜索”还担负道德审判的功能。所谓道德审判就是通过社会舆论、网络媒体等方式对一个人的品质行为是否符合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等道德规范进行评判,促使其在良知驱使下回归道德底线。所以,“人肉搜索”是指“通过将偏离社会准则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众,激起公众的谴责,将违反规范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使其感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从而起到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在中国,“人肉搜索”常被网民用来作为惩罚婚外恋、家庭暴力和道德犯罪的工具。经典的人肉搜索案例有陈自瑶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死亡日记事件、虎照门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曾掀起“人肉搜索”的高潮,并给现实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这其中就有“人肉搜索”对社会发挥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在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的同时,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和规范,弘扬社会正气,彰显道德正义。所以,“人肉搜索”的背后其实暗含着虚拟世界对道德的积极诉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成是传统道德在现实社会中式微后在虚拟世界的再现。

  然而,这种“再现”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效应和争议。因为相比较传统的道德审判,“人肉搜索”所代表的网络的道德审判有着不同的特点:(1)审判主体的虚拟性和海量性;(2)传播范围的无限性;(3)审判手段的隐密性。这些特点极易使“人肉搜索”所代表的理念发生异化:“人肉搜索”由原本的网络道德审判,引发了网络暴力。就如上面提到的王菲人肉搜索案,虽然网民极力声讨丑恶的“行径”和“当事人”,固然多是出于一种对传统道德的维护和人间正义的坚守,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部分网民在未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运用网络“人肉搜索”脱离网络的虚拟性,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信息资料,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为上或言语上的侵扰,肆意发布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这已超越了“匡扶正义”的合理范围。而且,网民的情绪会通过“人肉搜索”转化到现实生活当中,给当事人带来实质性的伤害。网络道德审判由于言辞的煽惑性很容易“错杀无辜”,使人们丧失正确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引发集体性的“网络暴力”,给社会带来无可挽回的不良影响。在人肉搜索中,人们看到的是过多依赖于“暴力式”的人海搜索,在网上大曝别人的隐私,也经常让“人肉搜索”在制暴之余,不禁令人怀疑其道德底线。著名学者朱大可在《铜须、红高粱和道德民兵》一文中对“人肉搜索”有这样的描述:“他们以‘无名氏’的方式,躲藏在黑暗的数码丛林里,高举话语暴力的武器,狙击那些被设定为‘有罪’的道德猎物。”网络使得每个网民都成为了审判官,不需要冒风险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正义感。很多时候,在论坛管理者的纵容与推动下,基于义愤的网民,忽视了网络与现

从“人肉搜索到“网络暴力”的“反道德”倾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1-04-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