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读《北京法源寺》这部小说的心情是激动的。书中以法源寺这一实体的存在,自康有为讲起,时序贯穿清末到民国初立,焦点集中在几位改革运动里的灵魂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等,牵引出对时局变化的行动,尤在个人思想与两难的关键问题上,大幅着墨,并解诗以明志,将纠结缠绕的问题,从不同观点辩论,抽丝剥茧。李敖充分运用娴熟的知识为根基,而写出这本以古现今的小说,令人大叹过瘾。
其中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谭嗣同与梁启超关於佛学出世与入世的讨论。母亲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过去我深受影响,有着模模糊糊的概念,但未经深究过的想法,难免显得浮泛。上了大学,受到老师影响,兴趣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并且如同老师说的:学术若非有益于人民,也就失去本身的价值。一直以来,虽然知道佛教的出世,并非无所不为的消极,但因孤陋寡闻的缘故,处理不好入世与出世的问题。我总认为,达到超脱成佛的境界,太难。倒不如丰富知识,对於复杂的、经济现象,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存着一颗与人为善的佛心,也就够了。但是,这本书却给了一个极有近利的解释,原来,寺庙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这对於母亲和我之间的歧异,有很大帮助,而且佛学的博大精深,更让人有倾心钻研的动力,而不仅是狭隘地仪式上、私人性质的为己谋福而已。
另一耐人深思之处,则是谭嗣同舍生就义的意义,在书中占了极大篇幅。过去,少有人真正对戊戌六君子的死,给予探究。但他们的成仁,在当代的求变风气中,确有不可轻忽的影响。而我比较赞同,谭的死,说明了维新的不可行与革命的必须。然而,亦如书后,关于康有为是否为一褪色的改革派争论,康真的是先知,他看出了革命的惨烈,预言了中国直到1960年代,依旧滴不尽的鲜血。然而先知毕竟只能在洞识上,超越前人,却难以要局势跨过悲剧。时代的要求,万众会相呼以应,却鲜少有人看出再接下去的难题。况且,外在因素加在中国身上的急迫性,使得先知们注定孤独,而中国也只能一路浴血而行,在挣扎中颠颠踬踬的站起来。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以古谏今的意味,当我看到书末李敖所提的完书地点:中国台北。在书里,谭嗣同向大刀王五等粗人说的满汉之分、种族之辨,就强烈地暗试着所谓省籍情结与统一、xx等议题。对我而言,中国两个字是广义的,具强烈的文化内涵,是自大陆辗转来台的人们身上,永远的精神母亲,也可说是民族的意义,不专指上的政党,更是血缘的源头处。而省籍情结的问题,的确是看个人如何定义分野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ojun00002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