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诗歌读书笔记:迷途赏析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求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摆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名之为“朦胧诗”的风潮,习惯了新中国政治诗歌样式的读者多用此来指责这一批作者的晦涩难懂,因为她们在一首诗中找不到一个简练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经熟知的昂仰气派。在阅读“朦胧诗”的过程中,读者遭遇的一片“象征的森林”,众多意象枝繁叶茂地伸展着,昏暗了原本应该笔直宽广的道路,读者在“小路上”时刻面临“迷途”的威胁,又随时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这种阅读经验打击了当初人的期待视野,但似乎更切合诗歌本身的要求。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不但完整地表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而且因为内容的关系,它几乎也成了我们阅读诗歌的一个寓言。
“朦胧诗”之因此朦胧,关键在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这批诗人重新发觉了诗歌意象的繁复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维的跳跃、逆转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诗歌的单意性和线性思维模式。如在这首诗中,“鸽子的哨音”常规应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唤,而且也确实造成了诗中“我”的“寻求”。但它指导的却是“挡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和随即的“迷途”,光明和幽暗在矛盾中共存。这一矛盾现象又重现在寻求的结果中,“蓝灰色的湖泊”、“微微摇摆的倒影”、“深不可测”全部充满了虚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实和错误的暗示;但第二人称直呼的“你”,和那双“眼睛”,无疑是真实的,最少对诗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这种亦真亦幻、光暗闪烁的色彩正源自对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第二个原因是,诗作者有显著的怀疑和自省意识,从而更强化了诗歌涵义的
2021年北岛诗歌读书笔记:迷途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