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诗文.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诗文命题走向预测选材方面: 古诗鉴赏的选材, 近几年仍然以唐诗、宋诗、宋词为主, 2009 年 18 套试题有 15 套以唐宋诗词为鉴赏材料。但随着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加, 选材范围也渐有拓宽。近几年, 元曲及明清作家的一些诗作渐入命题范围,如 2008 年的四川卷古诗词鉴赏选了吴西逸(元代) 的散曲《双调·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北京卷选的是顾炎武(明清之际)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009 年安徽卷选的是舒頔(元代)的《小重山· 端午》。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逐渐突破史书中人物传记这一范围, 选材更趋灵活。以往,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大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 2004 年高考广东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孔子家语· 颜回》,湖南卷的阅读材料是苏轼的一篇散文《放鹤亭记》, 从此, 打破了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取材“正史”“一统天下”的局面。近年来, 取材范围不断扩大, 2009 年已有近一半的试题选择了非人物传记类的阅读材料。可见, 在取材上, 既注重人物传记, 也开始注重文质兼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散文。另外, 各省市卷在选材上更具地方特色, 更为关注本土文人的作品。以上,都是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信息。内容方面: 古诗鉴赏的考查中, 篇幅短小但蕴涵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仍将会成为命题人的首选。从风格看, 清丽淡雅且情景交融式的作品还将会占据主流, 尤其是那些包含名言警句的短小精悍的抒情诗和充满理趣的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将仍是出题的热点。从考查内容来看, 一是鉴赏: 鉴赏其形象, 鉴赏其语言, 鉴赏其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就是探求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而文言文阅读, 从文本的选择内容来看, 仍将继续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 如果所选文本是人物传记, 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古代名臣良将的事迹, 表现官员的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或执法如山等正直品行或杰出才干等; 二是古人事亲至孝等体现和弘扬民族文化及传统美德的典型等。如果所选文本是文言散文, 那么也必将是文化底蕴深厚, 弘扬有利于修身养性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作品。从考查的内容上看, 对文言文具体语境中实词虚词的考查、信息整合、要点归纳仍会是不变的考点, 古今异义的复合词、特殊句式的考查将是热点,而词类活用和文言文翻译仍将是分值比重较大的考查点。形式方面:在古诗鉴赏的题型设置上,简答题仍为主要题型,部分试题会将诗话、评论、评点等中国传统文论形式以及文学常识、文体知识与诗歌鉴赏试题有机结合。另外, 为了使诗歌考查回归“诗无达诂”的传统理念, 使考查更为合理, 更为全面, 更能考出考生的个性化的赏析能力, 开放性试题将会有所增加, 由一元答案转向多元阐释。因此, 为了使试题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宽松的自由度, 比较阅读将成为热门题型。文言文阅读的题型渐趋稳定,选择题仍会侧重考查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筛选和判断能力以及对内容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侧重动态化, 即考查词的语境义。另外, 近几年来, 又兴起一种给文言文断句的题型, 重庆卷连续几年均考查文言断句。这种题型虽新, 但能力要求并不高, 由于不是要求考生加标点符号, 只是断句, 事实上降低了难度。另外, 形式上是考断句, 实际上还是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高考备考策略古诗词鉴赏——拓展中积累初高中阶段, 学生已经通过教材学习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 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诵读体味也会找到一些欣赏古诗词的感觉。在高考前,应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拓展迁移训练。通过拓展训练,尽可能使学生做到“见多识广”,提高学生感悟诗歌和分析评价的能力。 1. 拓展训练中,增强感悟能力,积累相关知识。具体应该做到如下积累: (1 )把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2 )明晰鉴赏对象的所属类别。鉴赏古典诗词, 要学会分类鉴赏。如鉴赏之前, 先要弄清其所属类别: 是诗,是词,还是曲;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其次,还可按表达方式分,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按内容分,是咏物诗还是咏史诗, 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 是羁旅行役诗还是赠友送别诗, 是闲适隐逸诗还是谈禅说理诗,等等。因为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各有不同, 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怀才不遇, 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 羁旅诗的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 送别诗的依依不舍、苦苦思念与劝勉等等。因此, 分类鉴赏,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3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古诗词常用典故, 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例如, “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4 )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一个时代有

古诗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