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死图报国
古庙祭奠英烈
。那是一座不起眼、面积不大的古庙。可每到节假日,来此焚香燃烛的祭奠者还是络绎不绝。当我们走进古庙的历史,就犹如再次走进那段悲壮惨烈的往事,体味被祭奠在这里的人们的壮怀激烈。初来乍到者,也可以在庙内的雕塑、壁画和诗歌等文字中渐渐了解那段已经被岁月尘封了166年的抗英故事,在那弥漫的硝烟中认识来自遥远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远征军。
朱贵祠始建于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是慈城人民为纪念抗英大宝山战役中为国捐躯的甘肃籍民族英雄朱贵将军及在宁波、镇海反击战中牺牲的藏族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大金川土司千总阿木穰等藏族远征军和其他阵亡将士们募资修建的。
据《汶川县志》记载:
阿木穰(阿布穰),藏族,今阿坝州小金县人,系原小金八角碉屯守备,世领朝廷封赐者木塔尔的后代。
......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0月,英国入侵军再次占定海、陷宁波,清政府急诏松潘镇于属域之内“挑选精兵”,“前赴浙江军营听候调遣”。懋功协属大、小金川屯兵和维州协属左营瓦寺士兵及五屯屯兵1000余人,由松潘镇总兵裕恒统率管带,开赴浙江抗英前线。阿木穰因出征有功,荣获出征东南沿海功臣,加副将衔,封“巴图鲁”称号。
1842年3月10日,阿木穰率领大、小金川屯兵400人编入四川营参将王国英部,在提督段永福指挥下,为反攻宁波城之前敌(先锋),率队冲杀攻入西门(望京门),阿木穰“骄捷奋勇,战辄争先”,“冠虎形奕经,古有虎头之兆,今赴前敌”,“因县城边火起,又闻枪炮喊杀之声,屯兵即争先爬城,攻门而入”。因有内奸传消息给英军,敌已防备,当阿木穰率军冲入时,不幸误中英军埋没的地雷并遭到预伏炮火的轰击,当场牺牲。大、小金川屯兵二三百人,亦同时壮烈殉国。
哈克里(嘎克里)(?-1842年),藏族。《清史稿?列侍》中称其为“瓦寺土守备”,时在浙江军营任职,熟知其情的贝青乔,在所写的《咄咄吟》一书中,又称其为“金川土守备”。
民国《汶川县志》载瓦寺土司反攻宁波之战中,哈奉命率领瓦寺土司所属藏、羌士兵、屯兵
300余人,攻夺镇海城东侧招宝山上要塞的英军据点――招远城。所率藏、羌兵弁,冒着英军炮火“揉升而上”,夺取了招远城,然而,此时英军舰船驶近,使用舰炮集中轰击,被迫撤出,后亦殉难。
《清史稿?列传》中称:“浙人哀之。自朱贵大宝山之战,敌受创甚钜,遂戒深入,慈?G县城”护完。
士民思其功,将阿木穰、哈克里功绩禀奏皇帝,经奏准把阿、哈两位英雄的塑像附于朱贵将军庙――高节祠内,岁岁祭祀,以表达对他们的哀思和敬意。
他们魂归故里
汶川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距成都约100多公里,县城威州镇在眠江与杂谷脑海交会处,海拔约1300多米。
1840年6月,英国开始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之始,清军官兵顽强抵抗,但因武器落后,指挥不当,清军节节败退,英军一路北上,在攻占舟山、宁波、定海等地后,又迅速占据了吴淞,直逼南京城,清朝南北交通命脉――京杭大运河危在旦夕。道光皇帝得闻奏报后,一面急命奕经为“扬威将军”负责浙东战事,一面发出“六百里加急谕令”给四川总督宝兴,命其“迅速于四川建昌、松潘两镇属内挑选精兵”,当年底,远在四川西北部的藏族聚居区――嘉绒(今阿坝州)汶川县三江乡土司索衍接到了调兵令。国家危难全民有责,索衍与藏族头领们决定派兵支援东部的抗英战斗。“共足两千名之数,派委曾经出师之镇将管带,前赴浙江军营听候调遣。”
藏族同胞一直有着协助中央政府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早在清乾隆年间,瓦索地区的藏族土司干总刘正祥,王保等人就曾率兵协助清兵抵抗廓尔喀(今尼泊尔)对西藏的侵略,藏兵们用生命和鲜血取得了“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西藏”的战绩。而今,祖国东部边疆危急,藏族勇士们再次承担起远征的重任。
1841年11月中旬,四川懋功的大、小金川屯兵和维州左营瓦寺土兵及五屯屯兵,共2000名来自邛崃山脚下的藏族子弟,奉朝廷征调,由松潘镇总兵裕恒统率管带,踏上了他们为载,这次奉调前往浙江驰援东南战场的藏族士兵,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属于小金川八角碉屯守备阿木穰、瓦寺土守备哈克里和瓦寺土舍索文茂统辖。
1841年11月,2000名藏族远征军在松潘一带集结完毕,准备出征,乡亲们为这些战士举行了盛大的壮行仪式。洁白的哈达,浑厚的藏号和喇嘛们祈求神佛保佑的颂经声欢送着那些头戴虎皮帽,身穿藏袍,跨着战马的藏族勇士们。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历时三月,抵达了浙江宁波。
万死图报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