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寺导游词
静安寺在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号。向为著名江南古刹。据碑志,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创始人为康僧会。寺址原在吴淞江北岸,初名沪渎重元寺,唐代一度更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始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9年因寺址迫近江岸,昼夜受江水冲击,寺基有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将寺迁至芦浦沸井浜一侧,即现今寺址。
静安寺迁至今址后,规模逐步扩大,至元时,蔚成巨刹。寺内有8处名胜,即:三国时所立“赤乌碑”、南北朝时所植“陈朝桧”、原于神僧智严异行而流传的“虾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讲经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涌泉”、诗僧寿宁所筑方丈室“绿云洞”、行人取道渡吴淞江的古渡口“芦子渡”、东晋遗存防御海寇的“沪渎垒”。寿宁搜集历代诗人题咏,编为静安八咏集行世,静安寺由此声名远播。明洪武二年,铸洪武大钟,耗铜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铭文,至今呜响大殿,声洪震远。
清初以来,寺屡经兴废。雍正年间,住持孚庵,因寺院田产案胜诉,维护了静安寺的田产,并勒石记其事。乾隆六年礼部侍郎麦焕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歙人孙思望倡议集资重修殿宇。上海道盛保又修建寺前涌泉亭,并于寺东建报恩院供僧众居住。寺僧大海,曾将寺内被火焚余的宋代银杏树干,雕成十八尊罗汉及一尊韦驮像于寺内供奉。咸丰同治之际,静安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唯余一座大殿。住持鹤峰在缙绅李朝观、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岩等资助下,于光绪六年重建静安寺,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仪轨举行盛大的浴佛节,四众云集,车水马龙,商贾辐,蔚为奇观。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静安寺庙会,“三月三到龙华,四月八到静安”遂成为沪上民谚民俗。光绪九年由李朝观作记、住持鹤峰勒碑,重建静安寺记碑文今仍保留于大雄宝殿前壁。
光绪二十年住持正生于大殿左右两侧增建两座楼房,再次修葺全寺,使静安寺恢复旧观。光绪三十年在上海南翔建“静安南翔塔院”一座,将静安寺历代祖师灵骨迁葬该院,并建祖师祠,供历代祖师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专员管理。直到民国年间,还有七十三间房屋,土地六十四亩。
19至于19,静安寺成为上海和全国佛教活动的主要寺院之一。19,第一个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会址设于静安寺,著名爱国诗僧寄禅任会长。第二年,寄禅为保护全国寺庙财产,赴京请愿未果,不幸圆寂于北京法源寺。上海及全国佛教界在静安寺召开追悼大会,太虚大师在会上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说,对全国佛教影响很大。193月,中华佛教总会在静安寺如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推选冶开、熊希龄为会长,清海为副会长,圆瑛为参议长。
19,寺前填浜扩路,筑成通衢,命名为静安寺路,沪西一带日见繁荣,香火鼎盛,礼佛游览者洛绎不绝。寺宇不敷应用,1920年,寺僧常贵会同沪绅姚文栋等人在大殿东兴建三圣殿,基础形成现在寺院之主体格局。
1930-1940年,志法、志汶前后出任住持,任内无所建树,而寺产纠纷兴讼不停,留下很多后患。1941年,德悟法师继任住持,革弊图新,转向佛学教育,重视佛学研究,曾举行数十次佛学讲座,分别礼请应慈、圆瑛、芝峰、丁福保、赵朴初、蒋竹庄等高僧、大德主讲,同时成立静安寺护法会,会同监院密迦整理寺务,寺风顿有起色。
抗战胜利后,在住持德悟、监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门之东,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门,由邓散
上海静安寺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