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五项
精选ppt
出血时间(BT)测定
目的和意义:出血时间测定是指人为刺破皮肤后,血液自然注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参考值:
TBT 法( Simplate Ⅱ型): ~]
IVY 法: 2~7min
Duke 法:1~3min(不超过 4min )
2
精选ppt
出血时间(BT)测定
解读:BT主要用于检测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BT 延长 :血小板数量异常;血小板功能缺陷;血管性血友病(VWD);血管壁及结构异常 ;纤溶亢进症等。
BT缩短: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时。
3
精选ppt
凝血时间(CT)测定
目的和意义: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
解读:
1、凝血时间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 ;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抗凝药物肝素治疗时等 。
2、凝血时间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及血栓性疾病。
4
精选ppt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目的和意义:TT检测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
解读: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血FDP增高;血中存在肝素类物质。
5
精选ppt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目的和意义:PT检测是模仿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下进行测定,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正常参考值:凝血酶原时间:
成人 11~15秒;
新生儿延长2~3秒;
婴儿延长3~5秒。
6
精选ppt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解读: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PT用于口服抗凝药的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合适范围。
7
精选p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
目的和意义: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筛选试验。
正常范围 :25~35秒。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为异常。
8
精选p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
解读:
APTT延长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Ⅺ水平减低 :如血友病 、肝病、DIC、输入大量库血。
APTT缩短见于血栓前状态 、血栓性疾病 。
肝素治疗监护
9
精选ppt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目的和意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试验 ,主要反映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纤溶亢进。
10
精选ppt
凝血五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