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传统技艺.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传统技艺

  中图分类号: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2102-0138-01  汉字摘要:中国传统�琴技艺是古琴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经过历代琴人的长时间玩味和不懈完善,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从浩如烟海的�琴文件到一件件传世的古琴名器,全部不难看出历代文人参加留下的文化痕迹。本文试图从�琴技艺的工艺文本出发,探讨蕴藏于�琴工艺背后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传统�琴工艺;中国传统哲学;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琴技艺是中国独有的审美理念和传统智慧的产物,在古琴�制中,对良材的甄别、对尺度确实立、对各个部件的选择、对髹漆百分比的严格要求、为实现不一样音声品质追求而提炼出的一整套对应的工艺处理方法均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相生相克”、“崇尚自然”、“友好统一”等理念。古琴是专属于中国传统文人阶层这一特殊群体的乐器,古琴�制技艺的完善也是由众多文人参加其中协力完成的,和文人阶层的紧密结合,使传统�琴工艺到处表现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自然和人的关系,古人敬畏自然,仿“自然”而“人造”,同时也十分重视发挥人的主体发明性,重视人的地位。中写道“夫造物者为人”,强调人是造物的主体,因此人所造之物就不是单纯的物,而是包含了人的意志、人的追求,带有些人的生命气韵的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发明行为。古琴由人所造,为人弹奏而用,因此古琴最初的设计就是以人为范本。古琴身长三尺六寸五,恰好符合人在弹奏时手臂自然伸展的长度,能以美观从容的姿势演奏同时又便于携带,可去幽谷、山川、河畔弹奏和自然相感应。就古琴的外形来说,古琴的各个部位正是模拟人体各个部位而制,也含有头、颈、肩、腰、尾多个部分。就古琴的形制来说,较常见的几个古琴形制全部是以先贤的名字所命名的,如“伏羲式”、“仲尼式”、“神农氏”、“列子式”、“师旷式”、“师襄式”等均是为了纪念祖先、圣人和影响深远的琴师。再说古琴的七根弦的设置,最初的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着君、臣、民、事、物这人类社会的五个方面,以后为纪念文王和武王,增加了两根弦,成为今天的七弦琴。可见从古琴这一“物”本身的设计来看它就被附加了相当丰富的文化价值。
  在详细的古琴�制过程中,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生相克的哲学理念,古琴�制中琴材的选择尤能表现这一辩证的智慧。古琴关键由上下两张中间被刨空的木材粘合形成音箱制成,而上下两张木材的选择对一把好琴的制成至关主要。通常来说琴面的木材选择桐木,琴底的木材选择梓木,桐木制成的琴面拟天,称之为“阳”,梓木制成的琴底拟地,称之为“阴”。桐木的木质较疏松,松透,而梓木的材质较坚实,紧密,疏松者为阳,坚实者为阴,表现的正是这种阴阳结合的道理。古琴�制之因此要选择两种截然不一样的木材,是为了取得更优越的振动发声。琴面贴近弦,为了使琴弦所弹奏的每一个音符全部得到有效的发散,就需要能够充足振动的琴面材料,桐木,尤其是梧桐木质弹性很好,很适合作琴面。但仅仅有振动充足的琴面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坚实厚密的琴底来将声波反弹回去,在音箱里回荡,楸梓这种树木,木质较坚硬、密度大,适合作琴底。这种不一样材质辩证结合的做法正是因为古琴�制技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阴阳结合乃生道,古琴是一个由多个部件,不一样材质综合而成的整体,它的存在在于其独

中国传统技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梅花书斋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