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的花意象
摘要:在中国丰富的古诗词中,寄情山水、借物抒怀往往全部离不开意象,在形形色色的意象中,“花”作为一个应用频率较高的描写对象出现在多种类型的诗词中。这些诗词或寄托诗人的美好祝福、或表示诗人的傲骨丹心、或表现诗人的伤感情怀。很多花所以也被给予了丰富多彩的定义,在给人以视觉上的美之外,更增添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份积淀使“花”意象在文学殿堂上熠熠生辉。
关键词:古诗词;花;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传输,诗人往往以独特的思想、鲜明的情绪给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超然的或喜或悲的情感,使其含有艺术性、文学性。而在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意象莫过于“花”,花的种类繁多,不一样的花被诗人给予了不一样的含义,意象极为丰富:梅花高洁,莲花君子、牡丹富贵、桃花明媚、菊花隐士。鉴赏花的诗词,好像能看到每一朵上全部凝结着诗人生命的雨露,散发着历史的清香,缓缓的传输至今。
一、美好寄愿
花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多意味着美好,在古诗词中也不例外。李清照的表示了明媚的少女心绪,不一样于宜室宜家的新婚少女,李清照传达出的完全是不谙世事、尽兴玩耍的未出阁的女儿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简直是一气呵成,畅快淋漓。藕花和诗人出游的环境融为一体,任谁读到这首词时,全部会出现一叶小舟,一袭轻衣的少女摆渡在大片的藕花之海,那洋溢着青春和稚嫩的脸映衬着接天莲叶的荷花,为画面更添了无限青春气息。这是谁全部喜爱的青春,谁全部向往的单纯和美好,在这种意境之下,即使是诗人的追忆,不过“藕花”的陪衬下不见回想的半分伤感,而是一股清流,传输出美好。
一样以花比方少女的美好心境的还有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些人来”。这首诗实际上描写的是采莲少女,不过诗人没有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和罗裙的绿。荷花和脸庞的红加以衬托描写,使诗中真正的主角采莲少女一直没有露面,而是夹杂在大片大片和荷叶和荷花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分不清这绿到底是荷叶还是少女的裙、这红是荷花还是少女的脸庞,而且后面还描写到不见人影闻歌声,巧妙的将采莲少女的魅力寄托在自然界的荷花荷叶上,让人感觉到这采莲少女的美简直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很好地表现了人和花自然的交相映衬、清新脱俗的优美意境。这里的荷叶荷花全部是作者借来增色并巧妙的化用,以此来表示诗人悠悠的情意和心中美好的寄愿。
二、傲骨丹心
花除了千娇百媚,令人赏心悦目以外,还有一个令人扫除颓靡,振奋精神的一面。就如世人爱咏梅,王冕在当中写道:“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开头即对墨梅进行了白描,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似墨染过通常的颜色,因此外表并不娇艳,却高洁清秀、端庄自然、幽香超然。这么美好的话一样有着不平常的气节,它不献媚不讨好,只愿散发着自己的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种描写首先让人以为扑面而来的翰墨清香和梅花的傲然风姿仿佛是活的一样,眼前自成一副画面。这首诗作者借花自喻,表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独善其身、不向世俗谄媚的傲骨本色。在艺术史上的影响力甚至超出的,可见梅花这一意象所诠释出来的非凡的魅力。
历数风流人物,再看今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中国古诗词中的花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