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千年界一瞥.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千年界一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整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之所本者在学校。  公元1059年夏日的一天,开封城城门处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除了百姓,人群中还夹杂着无数达官显宦、文人贤仕。她们翘首以盼,为的是一个送别。史书有记,这一天,是一位老者因病告老还乡的日子。城门处的黎民百姓达官显贵皆是自发送行。她是谁?为何会如此受万民拥戴?
  她叫胡瑗,字翼之,号安定先生,当初是当朝国子监的直讲,名下学子无数,育人业在春秋。但她的传奇不但于此,而是如同穿越千年一样,始创了和当代教育如出一辙的育人体系,被后期的欧美教育学者称为奇迹。
  让我们走进胡瑗,走进这位华夏历史上的教育界传奇吧。
  明体达用
  宋神宗有次向胡瑗的弟子刘彝问起胡瑗,刘彝躬身答道:“吾师胡瑗用‘明体达用’来教导我们。现在的学者全部用‘圣人体用’来治理国家,这是吾师的功劳。”“圣人体用”意为将圣人的道理用于实践。
  而刘彝所说的“明体达用”,是胡瑗落实一直的教育宗旨。“体”是指社会的基础道德标准,“用”就是用这个基础道德标准去治理国家。胡瑗认为,不但要“明体”,还要“达用”。即学校教育要培养既精通儒家经书、含有道德规范,又能在实践中利用、含有实际才能的人才。
  自隋唐盛行科举制度以后,土人经过科举考试就能够入仕参政。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词赋,于是通常土人就专门修习词赋去应付考试。那时的风气就是崇尚浮华文辞而藐视真实学问。科举考试制度对士人学风和学校教育带来的这种消极影响,在北宋初年严重存在。当初即使设置了中央官学,但却成为官宦子弟游寓的场所,有教育之名而无教育之实。天章阁侍讲王洙曾感叹过:太学里几千名学生只是来混日子。太学没有规矩可言,老师也不安心教书,说是有几千名学生,可平日里来听课的才一二十人而已。
  因为和当初的科举制度格格不入,胡瑗曾七次落榜。所以,胡瑗对科举制度的情况深为忧虑,认为这么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方法根本就无法为国家选择适宜的人才。基于这么的考虑,她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整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在她看来,教育的根本就在于为国家发觉和培养有用的人才。要为国家培养人才就必需重视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明体达用”的实用型人才。
  胡瑗对人才培养的可贵之处于于她把发觉、培养和造就人才同国家使用人才的目标紧紧地联络起来。它提出了教育之根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路径的问题。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行社会制度,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千年前的胡瑗就深蕴其道了。
  分斋制
  胡瑗受范仲淹邀请在苏州、湖州办中课时,为了实现“明体达用”的教育宗旨,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订了十分具体的教学法规,创建了一整套全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对后世影响力最大的是“分斋制”。
  所谓“分斋制”,就是让学生分科学习,将学校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简单地说,“经义斋”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就好比今天的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即所谓“可任大事者”。所以,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而“治事斋”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就好比今天的多种专业院校),意在造就在某首先有专长的技术才人,所谓“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学的是带兵

千年界一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