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意境
中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简练凝练,经过经典意象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正是因为它含蓄蕴藉,有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使学生在了解上颇有难度。今天的古诗教学,全部是清一色的串讲多个词句,翻译诗句,这么怎能诠释古诗的意蕴,只能将其翻译得支离破碎,意境全无。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应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拓宽思维空间,培养想象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该怎样引领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感受诗的灵魂呢?
一、未闻诗句先入境
陆机曾云:“诗缘情而绮靡。”“情”是古诗的本色流动,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那么,对于学生而言,要想从诗歌鉴赏中得到感发、得到灵魂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老师就必需引导她们“以情入文”,透过文字符号,结合本身情感体验去和诗人进行“灵魂的对话”,去挖掘和体悟作品中隐含的情感信息。
1.把握基调,酝酿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和亲。”老师在讲课伊始,假如妙语横生、声情并茂,营造一个极具感染力和导向力的气氛,那么学生定会沉醉这诗情画意的气氛中。
2.走近诗人,做好铺垫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主要步骤,它可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进行初步感知,为了解诗歌做好铺垫。可从诗人的诗风、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几方面进行。
二、读出意境
诗是最适合吟诵的文学形式,诵读时要情感投入,和诗人的心声达成共鸣,语气、表情、心境全部要贴近,只有用“心”吟诵,才能读出情,品出味,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如王安石的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人重复斟酌,舍弃了“来”“过”“到”“入”“满”,而用“绿”字。一个“绿”字牵动全文,“绿”字有色,形象地再现了万物争春的景象。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推敲这个字,将“来”“过”“入”“满”等字代入诗中重复诵读、琢磨、比较,学生会感受到一片绿色激起她重返政坛的美好愿望,于是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叹。
三、抓住意象,身临其境
想要让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老师就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分解出一个个镜头,再用语言、音响等辅助手段重现诗的意境。
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此般孤独严寒的意境常人通常难以想象,何况认识尚浅的小学生,执教老师需要借助画面、配上对应的音乐和其它艺术手段,调动学生展开想象加以了解。连绵群山中没有一只飞鸟,无数小径上空无一人。一“绝”一“灭”使画面严寒到极致,没有丝毫的生机,加上皑皑白雪,茫茫一片,空间无限扩大,色彩极为单调,冷至骨髓。如此背景下,一叶小舟飘零,一渔翁独自于严寒的江边垂钓,天地之间万籁俱寂,一尘不染,老师引领学生置身于诗句描述的画面中,让她们展开想象去体会,走近诗人的心灵。
四、融会贯通,激发情感共鸣。
古诗文简短精炼,营造的意境深婉含蓄,假如只就文本相授,未免流于浅显、单薄,使学生难于了解。教学古诗和教学其它文体是一样的,需要拓展和链接。经过情感开拓来表现语文课堂的灵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思想的审美高度。
⒈古诗迁移,举一反三
感悟意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