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书本
了这十五讲以后,豁然开朗。
想起了几天前,一个好友微博上的一句话,“只要自己知道真正要到的地方在哪里,全世界全部会给你让路;
而路上的一切阻碍,只是风景而已。”可能,我也该学着用一个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这前进途中的多种荆棘,欣赏他人给我描绘的风景。
挫折能够使我泪流满面,能够让我一败涂地,也能够让我捶胸顿足,不过明天太阳还会升起,生活还要继续。我没有理由埋怨,我不能心灰意懒,我更不能所以而一蹶不振,要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成才,挫折是必不可少的一课。渡过这条河,趟过这道坎,翻过这座山,成功就在前面!不论路上的风景怎样,我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因为我假如一辈子不去做,一辈子没有收获。人在入世以后,面临着很多的事情,压力无处不在,有的于自己,有的于生活。这些也就成就了所谓的挫折。其实,一直强调的所谓的折,不过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别扭。心态上坦然面对这一点,我是相当认同的。对自己老实,对社会老实,知道自己能力的底线,知道自己值得什么,又该放弃什么。
职场血雨腥风,时时有些人落败。而坚强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输了,要坚强;
摔倒了,要坚强;
被欺侮了,要坚强;
信念瓦解了,还要坚强。心理学角度上讲,“要坚强”这三个字,本身就不是主动正面的激励。反倒是让人倍感沉重的三个字。往往听了这三个字,总是莫名的到了一个暗示:不坚强就是输不起。其实输了怎样,被欺侮了又怎样,哭一哭,笑一笑,大不了重新来过。学学阿q,精神胜利法也没什么不好。因此面对挫折,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把它当成是挫折,换位成机遇,换位成考验,换位成什么全部好。假如挫折,最终成了挫败,结果实在是不乐观,那就换位成一个笑话,不妨自己当一回傻瓜,自娱自乐一下。第二篇: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因为假期闲时无聊,便在放假前在图书馆里拿了、两本书回家阅读,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在上学期,我听了一场马来西亚设计大师设计人,神,生,死的出色讲座,以后产生了好奇之心,想深入了解其中的奥秘,知道在形式上人和神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于是找到了一书阅读。
而读,是因为它常常出现在各任课老师推荐书目之中,想必它一定是本良书,因此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它。
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和自然,探讨美和人的本体存在、美感和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和艺术作品、“后当代”等等问题,提出美和和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复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很多复杂命题。这里现有对从古至今含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看法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因为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因此这本书即使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以为繁琐可畏。整体上作者以简练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经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索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看法。
有关美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全部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读后感。美既然是含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她认为美必需含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和对象结合起来,达成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经过长久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和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标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标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她从社会美到自然美深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发明了美。
有关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发明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所以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成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但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和高尚相关,是一个高尚感,而在中
教育心理学书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