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 是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 陇西成纪人, 祖籍赵郡隆庆( 今邢台市隆尧县), 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 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 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就是说他的, 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 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旧唐书》评价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 不逾于丘、轲, 遂能尊主庇民者, 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 我有遗妍;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 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 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 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 未之有也。”《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 齐家明伦之方, 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 任贤而使能, 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 “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 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贞观政要》赞贞观之治: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仅二十九人。又频致丰稔,米斗三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 自山东至于沧海, 皆不赍粮, 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 行客经过者, 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 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北狄列传》! 争议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 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 唐军以 2000 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四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 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
李世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