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写作特点.docx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受戒》是汪曾祺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一、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 年才重新写成了 《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 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 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 也是梦想。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 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 他们对戒律的藐视, 他们旺盛的生命力, 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 已不复存在。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 表面上的初恋题材, 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 创作经历使然, 又是他对
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 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
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 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 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 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 四年
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 ( 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 ) ,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 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 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汪
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 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 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
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 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因此,《受戒》其实就是作家对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的理解,是对自己渴望的生活的描述,是对自由而淳朴的人性的歌颂。汪曾祺所理解的真正的生活是,它是命定的,正如小明子命定要出家当和尚, 庄稼人命定要为收成与一日三餐一年忙到头,但人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命定, 可以把种种对生活的戒律抛开, 因为人是有创造力的,有情感的,正是创造力与情感,使人创造了风俗,而这种风俗就
是对命定的抵抗。汪曾祺之所以喜爱旧生活, 正因为旧生活中有这种风俗, 而“移风易俗”的新生活, 把全部的风俗都扫荡尽了。 风俗不仅是仪式, 更是当地民众的生活观念与生活形态,破坏了风俗,也就破坏了当地的生活。
2、风俗化特征
大量的风俗描写是汪曾祺小说散文
化的一个主要特征。 汪曾祺曾说: “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风俗主要保存在民间社会。 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抒情性, 但不是通过主观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 正是通过对田园牧歌般的风俗的描写, 营造意境,类似“借景抒情”。汪曾祺的小说中的写景,主要就是对风俗的描写。
《受戒》中描写荸荠庵的布局、小英子家的布局、善因寺,以及这些环境中
的种种人物、 行状的描写等等, 这并非是与小说主线无关的闲笔, 而是相当有关
的,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与背景,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事
情节的补充。作者曾说,“气氛即人物”,因为没有这样的气氛,便没有这样的人物。倘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 明子的性格就会显得凭空而来,如果没有小英子家那样的家庭气氛, 小英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便也不真实。 如果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 小英子与明子之间无拘无束清纯自然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据。 因此,写庵里的和尚与他们的生活, 如写三师父
的种种行状,就完全与明子有关,写石桥、三师父,也就是在写明海。
对善因寺的描写, 是汪曾祺小说风俗风情
汪曾祺受戒写作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