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树脂水性化方法水性环氧树脂通常是指环氧树脂以微粒、液滴或胶体形式分散于水相中所形成的乳液、水分散体或水溶液, 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环氧树脂分散相的粒径不同。根据制备方法的不同, 环氧树脂水性化有以下四种方法: 机械法、化学改性法、相反转法和固化剂乳化法等。 1 )机械法机械法即直接乳化法, 可用球磨机、胶体磨、均氏器等将固体环氧树脂预先磨成微米级的环氧树脂粉末, 然后加入乳化剂水溶液, 再通过机械搅拌将粒子分散于水中; 或将环氧树脂和乳化剂混合, 加热到适当的温度, 在激烈的搅拌下逐渐加入水而形成乳液。用机械法制备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所需乳化剂用量较少,但乳液中环氧树脂分散相微粒尺寸较大, 粒子形状不规则且尺寸分布较宽, 所配得的乳液稳定性差, 粒子之间容易相互碰撞而发生凝结现象, 并且该乳液的成膜性能也欠佳。当然提高搅拌分散时的温度可以促进乳化剂分子在环氧树脂微粒表面更为有效地吸附,使得环氧树脂微粒能较为稳定地分散在水相中。 2 )化学改性法化学改性法又称自乳化法,即将一些亲水性的基团引入到环氧树脂分子链上,或嵌段或接枝,使环氧树脂获得自乳化的性质, 当这种改性聚合物加水进行乳化时, 疏水性高聚物分子链就会聚集成微粒,离子基团或极性基团分布在这些微粒的表面, 由于带有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 只要满足一定的动力学条件, 就可形成稳定的水性环氧树脂乳液, 这是化学改性法制备水性环氧树脂的基本原理。根据引入的具有表面活性作用的亲水基团性质的不同,化学改性法制备的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三种。 a 、阴离子型通过适当的方法在环氧树脂分子链中引入羧酸、磺酸等功能性基团, 中和成盐后的环氧树脂就具备了水可分散的性质。常用的改性方法有功能性单体扩链法和自由基接枝改性法。功能性单体扩链法是利用环氧基与一些低分子扩链剂如氨基酸、氨基苯甲酸、氨基苯磺酸等化合物上的胺基反应, 在环氧树脂分子链中引入羧酸、磺酸基团, 中和成盐后就可分散在水相中。自由基接枝改性法是利用双酚 A 环氧树脂分子链中的亚甲基活性较大, 在过氧化物作用下易于形成自由基, 能与乙烯基单体共聚, 可将丙烯酸、马来酸酐等单体接枝到环氧树脂分子链中, 再中和成盐后就可制得能自乳化的环氧树脂。 b 、阳离子型含胺基的化合物与环氧树脂反应生成含叔胺或季胺碱的环氧树脂, 再加入挥发性有机一元弱酸如醋酸中和得到阳离子型的水性环氧树脂。这类改性后的环氧树脂在实际中应用较少, 这是因为水性环氧固化剂通常是含有胺基的碱性化合物, 两个组分混合后,体系容易出现破乳和分层现象而影响该体系的使用性能。 c 、非离子型一般多在环氧树脂链上引入亲水性聚氧乙烯基团, 同时保证每个改性环氧树脂分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 所得的改性环氧树脂不用外加乳化剂即能自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液。如用分子量为 4000 ~ 20000 的双环氧端基乳化剂与环氧当量为 190 的双酚A 环氧树脂和双酚 A 混合,以三苯基膦化氢为催化剂进行反应,可制得含亲水性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链端的环氧树脂, 该树脂不用外加乳化剂便可溶于水, 且耐水性增强。另外, 这种方法制得的粒子较细, 通常为纳米级, 前面两种方法制得的粒子较大, 通常为微米级。从此意义上讲, 化学法虽然制备步骤多, 成本高, 但在某些方面具有实际意义。在环
环氧树脂水性化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