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赏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全部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却独辟蹊径,经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和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藐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显著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方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实际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有关这一点,我们能够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她一样含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和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方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经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示了作者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含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利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专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经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成深化专题的目标。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专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在语言上也一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确实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出的无用之语。
其关键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示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通常全部是借物抒怀,一样的一句话,全部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含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她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她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她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
爱莲说赏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