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广播稿清虚之美的美文欣赏
苏东坡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的是作为观赏对象的竹子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竹子不但能够用来陶冶人的情操,也能够拿来食用,那就是竹笋。李渔在中,把蔬食列为第一,其中笋又被推为蔬食之首,其次是蘑菇和莼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鲜美。鲜美何来?因为它们生长于草莽山林之间,最靠近大自然。大自然的清虚之气滋养了它们,使它们成为至鲜至美之物。李渔用了“清虚妙物”四个字来形容它们,真是用词贴切。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她所吃的东西。”意思是你吃什么东西,就长成什么气质。这个吃当然包含两方面,既指物质,也指精神。一个整天胡吃海塞、大鱼大肉招呼的人能长得眉清目秀吗?一个整天吃斋念佛的人可能长得满脸横肉吗?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常常爱读书、读好书的人和一个常常看电视、打麻将的人能长成一样的面貌吗?不可能。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见多为俗不可耐之人、同流合污之人、粗鲁暴戾之人、奴才相十足之人、颐指气使之人、居高临下之人,要找一个含有清虚之美的人,真是不易。
钱钟书、杨绛夫妇算是一对。钱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郊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议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因此她在世时,历来不见记者,甚至部分所谓的学术活动也不参与。不是她看不起他人,或对媒体有偏见,而是她珍爱时间,不想把有限的生命花费于无聊的应酬之中。杨绛先生写过一本叫的书,她问钱钟书:“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结果两人选择的全部是隐身衣。隐身于书斋,遨游于书海,“万人如海一身藏”。如此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的结果是名至实归。这是清虚之大美。
台湾的南怀瑾、余光中先生亦是含有清虚之美的人物。从外貌看,两人全部瘦小,前者精神矍铄,后者面容清癯,都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相。南怀瑾先生在政界、商界有很多好友,头上戴的多种帽子头衔多得不得了,可是她一直追求做一个隐士,对于每一党每一派,她全部是“光买票不进场”,即不参加、不掺合。可是她的学问深入浅出,没人不佩服。余光中先生在海外游学多年,比较文学是她的强项。我有幸聆听过她的一次讲座,专题是旅游文学。她说到各国旅游,不妨留心一下它们的现
美文欣赏广播稿清虚之美的美文欣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