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标准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新课程正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问题一:把自主学习自流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很忌讳“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于是,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成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本来一讲就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自主”,玩“捉迷藏”。认为这样避了“灌输”、“填鸭”之嫌。于是,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余文森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而是变成了放任自流。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问题二:把合作学习形式化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调查发现,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还有的将合作学习理解为小组学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完成。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问题三:把探究性学习泛化
本次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些内容就不适合采用,如语文课的背景、作者简介,物理课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定律等,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作无谓的探索、验证,对这类成果知识,用接受学习,几分钟就可以了解、掌握,还有必要去验证吗?接受学,效率很高。可见有些知识就适宜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它能简化学习过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说,设计的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
我看新课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