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足 口 病 的 消 毒 隔 离 措 施
前段时间,小儿科两位主任组织大家学习了有关“手足口病” 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各种治疗措施,今天重点强调一下关于“手足口病”的预防消毒隔离措施。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此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9年提出命名。此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期内即可造成大流行的特点,而且此病五免疫性,患过本病后如不注意预防,还会再患病,目前也没有预防针之类的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效地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所以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尤为重要。
预防手足口病二注意
1. 家长当心祸及宝宝 很多成人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后往往是隐性的,自身不发病,却成为传染源。所以在4月至9月,手足口病病毒较猖獗的季节,家长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自己和孩子在外出回家后应认真洗手.“口”是手足口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家长不要口对口地给孩子喂饭。如果大人已被隐形感染,可直接将病毒“喂”给孩子,这种喂养方法,应该杜绝。
2。 酒精不能杀死手足口病病毒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防治病毒感染亦然。手足口病病毒“颇有个性”,它在56℃以上高温环境下会失去活性,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甲醛、氯化物、酚等化学物质可抑制其活性,75%酒精对其没有抑制或消灭作用。对于家庭来说主要就是要开窗户通风,家庭成员用流水加肥皂洗手就可以。
手足口病毒传播三途径
人是手足口病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1。接触带病毒的污染物 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引起感染。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人粪便、疱疹液等可通过接触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封堵手足口病病毒四大妙招
在清新的空气中,病毒是很难在室内“逗留”或繁殖的。每天最少通风三次以上,每次不低于30分钟。
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病毒。宝宝的衣物、被褥适用此法,但前提条件必须是阳光充足,否则就达不到杀灭病毒的目的。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宝宝使用的餐具或奶瓶等每天高温消毒,用沸水煮15分钟以上。并且不要和大人的餐具混放、共用。
手足口病病毒在配比合适的含氯消毒液中是难以存活的,、被褥、毛巾、玩具等。
1、空气消毒 (1)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或1。5%过氧化氢溶液喷洒消毒。消毒范围包括:医疗环境每日消毒2次;儿科门诊及病房、母婴同室病房、急救中心重点消毒,每日3次~4次。
(2)或使用与室内空间相匹配与人共处的消毒机。
(3)紫外线照射消毒,在无人情况下或作好防护的情况下照射消毒,每日2次,每次1h。,
2、运转病人车辆的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每天消毒2次,
手足口病的预防消毒隔离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