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古代的衣食住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衣食住行 1 、衣着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 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的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 “帛”,分类细,种类多, 如绫、罗、绸、缎、锦、纨、绡(xi ā o) 、素、缟(gǎ o) 、缣(ji ā n)、练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 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入仕之前, 也称为“布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头上戴的主要有冕、弁(bi à n)、冠。冕是天子、诸候、卿大夫祭祀时戴的帽子, 是最尊贵的礼冠。顶上是一块长方形板,叫“延”,延前沿垂挂着串串玉珠,叫“旒(li ú)”( liu )。冕的旒因地位不同, 数目也不同, 天子十二串, 诸侯九串, 上大夫七串, 下大夫五串。中古以后, 臣不得戴冕, 所以“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弁(bi à n), 是贵族戴的一种帽子, 用几块鹿皮拚接而成,类似今天的瓜皮帽。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白色,是武冠; 爵弁红黑色, 是文冠。冠是贵族男子的束发帽, 又是帽的总称。打仗时冠上要加胄(zh ò u)( 秦汉以后称兜再以后称盔)。平民没有戴冠的权力, 只能用帻(zé) 来包发。帻是黑色或青色, 所以秦时称百姓为“黔首”, 汉时称仆役为“苍头”。巾帻起先只为劳动人民所戴, 后来也为统治者采用。巾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常借以代称妇女, 如妇女英雄称为“巾帼英雄”。贵族妇女戴凤冠、花冠。凤冠上有一只展翅凤凰,缀以珠玉金钗,花冠是饰有以罗锦仿制的花的冠。衣裳, 现在泛指衣服, 古时则上衣称衣, 下衣称裳。短上衣叫襦, 可达到腰部, 长襦可达到膝盖。一般人平时穿襦。诸侯、士大夫平时穿上下衣相连的“深衣”。冬衣有袍、裘等。袍的夹层里充以乱麻、棉絮等, 相当于现在的棉大衣。《送东阳马生序》:“余则袍敞衣处其间。”其中“袍”即用旧絮做成的棉大衣。裘是皮大衣,毛向外。轻裘是质地好、分量轻的高级皮大衣。用粗劣的毛或麻制成的最劣等的短衣叫褐,只有非常贫贱的人才穿。所谓褐夫, 就是指穿褐衣有贫贱者。脱去了“褐”, 意味着摆脱贫贱, 所以“释褐”常用以指代做官,后来也用以指新科进士及第授官。“绅”是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 后引申为束绅的人, 如乡绅、绅士等。缙绅( 晋绅) 意为插笏于带, 是官宦的装束, 亦用作官宦的代称。官宦士绅及其子弟的腰带上还有各种名目的佩饰。《送东阳马生序》中“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 右备容臭”, 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帝王官宦的礼服叫衮(gǔ n) ,所谓衮衮诸公,即指这些人。衣服的领子叫领,袖子叫袂。下身的衣服叫裳, 就是裙, 古代男女都穿。唐宋以后区别渐大, 女以裙为常服, 男则以袍为常服。绔又写作“绔”又称作胫衣, 是护腿的裤, 无裆。有裆的裤子叫“纨绔”是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裤,引申以代称富家子弟。鞋, 上古称“屦(jù)”, 汉以后称“履”。“屦”多用麻葛等制成。草屦是用草编制的,贫苦人才穿, 贵族则以之为丧鞋。.“履”和“屣”是鞋的通称。屐是鞋子的一种, 通常是木制的, 或有齿, 或无齿, 也有草制或帛制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提到的“谢公屐”,是谢灵运特制的装有活动的齿的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舄(xì) 是一种古代重木底鞋( 古时最尊贵的鞋, 多为帝王大臣穿)
【资料】古代的衣食住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