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
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 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 它反映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民俗文化内容很多, 表现在饮食起居、四时八节、婚丧嫁娶、交往礼仪等诸多方面, 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其中包含着普通百姓的情感和智慧、 爱好与情趣,是远去的历史的反映和文化的记忆。高邮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影响较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有趣的节日民俗
高邮民间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春节、 端午、中秋、清明、七月半、过冬等,在高邮,前三个节称“人节”,后三个节称“鬼节”。人们为祈求吉祥,每个节日都有若
干传统礼仪和习俗。建国后,地方政府进行正面引导,并赋予新的内容,提倡过文明、节俭、祥和的节日。 b5E2RGbCAP
春节:春节为延续时日最长、最隆重的大节。旧时正月初一,这一天家庭主人要起五更,点烛焚香,燃放鞭炮,迎接天地神,不焚香不兴开门。男女老少更换新装,殷实者,皮、呢、绸、缎,以示富有。贫寒者,外新里旧,以求整洁;妇女儿童、尢重衣着,力求新颖。饮食很有讲究,晨起,有干丝、果子茶、元宝(糯米圆子)、糕点、生姜等,每道不兴吃完,要存一点;中午,要吃隔宿饭,菜肴皆是除夕烹好的熟菜,意在吃陈粮,年年有余;晚餐,吃面条。家人邻里见面都
说吉利话,如恭禧发财,倍加施舍。晚间不兴点灯, 及早入睡,以祈夏日蚊虫少。初二,向亲友拜年,新婚夫妇给族长至亲送“果茶”。初三大早,各户遣小孩去
土地庙争送头香。 初一不兴扫地, 少数待初五敬了财神菩萨后打扫, 且须由外往里扫,意在招财进宝。初五为“财神日”,店铺一定要开张接财神。老农则从初
一到初十观察每日阴晴, 预卜当年人畜五谷吉凶兴衰: 一天、二地、三风、四雨、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以晴为吉。春节期间,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多采,有玩龙灯、舞狮子、唱凤凰、送麒麟,尽兴欢娱。有民谚曰:“正月
里拜年,二月里玩灯, 三月种田。 ”正月三十家家蒸馒头, 祝六畜兴旺。 建国后,政府法定 3 天假日。机关、学校、群众团体多举行拜会、联欢会、茶话会,相互祝;农村文娱宣传队敲锣打鼓给烈军属、五保户拜年。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队
多排演革命样板戏, 串村演出。近年有富裕户包场电影或请剧团下乡演出。 除祈神敬香等迷信色彩淡化以外,余多沿袭。 p1EanqFDPw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名灯节。正月十三起,家家“扯天灯”,名“上灯”,
以求合家目明。这天早上吃汤圆;十八“落灯”吃面条。民谚云:“上灯圆子落
灯面,要吃圆子到明年。”灯节期间,姜堰东岳庙、都天庙、龙王庙里置屏灯,
灯上画“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古典小说人物故事,观众摩肩接踵,热闹非
凡。旧时,乡村还有扯桅灯之风。即在土地庙前,树十余丈高桅杆,穿上竹篾圈
数十道,每道皆以麻绳相系,如龙骨,每圈挂灯笼若干 ( 每户一灯笼 ) ,杆端系有
铃铛,而后似扯篷帆一般,以兔灯、蛤蟆灯、鲤鱼灯、马灯、八角灯、飞机灯最
为孩子青睐。 DXDiTa9E3d
1 / 9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高邮的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