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前言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又是 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我国目前体重超重者已达 %, 肥胖者为 %, 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2002 年4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召开了中国肥胖问题研讨班,邀请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就国内外肥胖症的流行趋势、肥胖症与疾病关系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在与会者的呼吁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支持下,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了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 21个省、市、地区人群体重指数( BMI )、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二十四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据次此提出推荐意见。工作组同意以 BMI 值"24" 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 BMI"2 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 85cm ,女性腰围≥ 80cm 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血压联盟(中国)及中国营养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经充分讨论,工作组的推荐意见获得一致认可。同时,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即着手编写《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在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七次修改,形成指南终稿。希望本指南能够为推动中国肥胖防治工作,控制慢性疾病, 提高我,发挥积极的作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2003 年3月 10日《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编写组主编:陈春明孔灵芝成员:闻芝梅周北凡陈吉棣李光伟王文绢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成员史轶蘩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陈春明主任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周北凡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流病室陈君石教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杨哓光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吉棣教授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黄建生副主任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孔灵芝处长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李光伟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傅祖植教授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医院内分泌科贾伟平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武阳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吴兆苏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柳启沛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永慧副研究员广东省卫生防疫站蔡威教授上海市新华医院丁宗一教授北京儿科研究所营养室张志强副研究员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季成叶教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赵熙和研究员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秘书*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支持,特此致谢。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目录 1引言 2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体重指数 腰围 肥胖程度分类 3肥胖的流行特点 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 全球增长迅速 4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和社会因素 进食过量 体力活动过少 社会因素 5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 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 高血压 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 血脂异常 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脑卒中 某些癌症 其他疾病 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6肥胖症的干预 干预原则 干预策略与措施 肥胖症防治流程 高危个体的处理 合理安排饮食 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 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7特殊人群的处理 女性 老年人 吸烟者 8附录Ⅰ体重指数测量方法Ⅱ腰围和臀围测量方法Ⅲ世界卫生组织成人体重指数分类Ⅳ不同身高和体重者 BMI 值及超重和肥胖症分类Ⅴ低热量饮食Ⅵ几种主要食物的能量和产能营养素Ⅶ不同活动和运动类型的能量消耗 1引言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 194 8 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超重和肥胖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已达到流行的程度。据估计, 1999 年有 61% 的美国成年人达到超重和肥胖症程度[1] ;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2] 。超重和肥胖症会引发一系列健康、社会和心理问题。已有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症是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其它一些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同时,有一些国家的肥胖症患者,因在工作中受到歧视和对自身体型不满意而产生自卑感,导致自杀率高、结婚率低等社会问题。超重和肥胖症的防治需要得到有关政策的支持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