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读论语有感心得体会.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读论语有感心得体会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 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 《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 立刻肃然起敬, 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
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 “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
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
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
马克思主义上没有, 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 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
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 出卖国家机密, 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
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
事情该做, 什么事情不该做; 什么事情是好的, 什么事情是坏的, 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
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 对朋友,对工作, 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
忠深深植入到心中, 不是说说了事, 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 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
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 单于儿子即位, 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
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 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
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 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 安贫乐道, 淡薄名利思想。 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
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
饿死胆小的”、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
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
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
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
有的人偏
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
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
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
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
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
住漏
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
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

读论语有感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702
  • 文件大小69 KB
  • 时间2021-04-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