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第一届模拟联合国外国语学院学生会 1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一届模拟联合国会议手册第1章会议介绍模拟联合国( Model United Nations )是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它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青年学生们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自身可以发挥的作用。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生会经过对国际和国内一些大学和机构组织的模拟联合国学习和研究后,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安排和策划第一届模拟联合国大会。本届模拟联合国大会受到了院团委和学生会的大力支持。经过前期的筹备和安排, 秘书处、主席团和起草委员会相继成立。在报名阶段,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截止到 3月 31日晚上 10点,共有 25个国家代表团报名。这些代表团的 87名代表分别来自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日语专业,经管学院的国贸、金融和会计专业,此外还有 JAE 学社组成了一支代表团参与了本届模联。第2章委员会与议题设置 1 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议题: 各国加强合作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为讨论国际经济及社会问题,并为就此类问题制定面向各成员国和整个联合国系统的政策建议,提供中心论坛。它负责促进较高的生活标准、全民就业以及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解决国际经济、社会和卫生问题;促进国际间文化和教育合作; 倡导对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它授权从事或发起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报告。它也授权帮助准备和组织经济、社会和相关领域的重大国际会议,协调这些会议的后续事项。经社理事会具有较广的职权,其权限涉及整个联合国系统的人类和金融资源的百分之七十多。关键词:救市政策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金融监管国际投机贸易保护主义联手降息国债货币汇率浮动信用体系建设进出口税率市场信心对贫困国家的援助跨国集团国际油价中国经济经济重心转移 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议题:各国加强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外国语学院第一届模拟联合国外国语学院学生会 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 是 1992 年 5月 22 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 1992 年 6月 4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于 1994 年 3月 21日正式生效。截至 2004 年 5月,公约已拥有 189 个缔约方。关键词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排放减排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议定书技术援助第3章机构设置 1. 主席团会议主席—主持会议,掌握会议进程,并对程序问题做出决断。主席助理—记录会议,负责点名、投票以及控制电脑,协助主席保证会议的进行。会议顾问—观察会议,掌控会议方向,审批文件。 2. 秘书处秘书长—负责筹备和安排会议,并安排指挥后勤服务。文件会务组—准备会议所需文件资料和设备。外联宣传组—负责报名、邀请嘉宾、申请会议场地、对外宣传等工作。外国语学院第一届模拟联合国外国语学院学生会 3 志愿者—负责维持会场秩序,协助秘书处工作。 3. 起草委员会委员会主席:负责协助各国起草会议文件和草案成员国—负责协商起草会议文件,保证会议就某一议题及时达成一致,推动会议的进程。 4. 国家代表团代表: Delegates 大使—对外代表国家立场。有重大问题上的决断权、在文件上署名权和优先发言权。发言人—对外解释国家立场。负责在立场阐述中介绍本国对议题的态度和看法。翻译——在立场阐述中对本国立场发言进行翻译。代表团: Delegation 代表一个国家( to Represent A Certain Country ) 参加不同的委员会( Committee ) 进行演讲( Public Speaking )、辩论( Debate )和游说( Lobby ) 正式辩论( Formal Debate )、非正式辩论( Informal Debate ) 提交立场文件和工作文件,组成联盟起草决议草案。第4章参加模联的意义 1. 为学生们带了更广阔的视野模拟联合国活动关注的问题广泛
河南理工大学模拟联合国会议手册培训手册.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