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 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 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写北京的环境和风 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 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 勾勒故事中 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 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如《骆 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 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 “一个萌产”:“嘴”
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 门。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 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 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 “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
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他写北海白塔
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在《老张的哲学》、《赵 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
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 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 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 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 上点着诗的句读。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 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 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不仅如此,老舍用
北京话描绘在北京街头上祭灶时节的气氛。 不仅描写出了北京祭灶的风俗,而且 也描写了北京人的历史文化观念,传达出北京人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物思想面
貌,展现出一幅充满“京味儿”的民俗风情画。如果没有北京社会生活的“京味儿”, 就不会有老舍小说中的 “京味儿”。老舍掌握了北京人独有的质、独有的“魂儿” 和独有的味儿,描摹了一幅老北京的全景图:事态民生图、地理风貌图、自然景 观图、民俗风情图,奠定了 “京味儿”文学的基础,老舍被认为是“京味儿”小说的 宗师。
2、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
老舍的小说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用了 “官样” 一语概括了北京文化特
征。“官样”体现在:写北京人的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艺术生活”; 讲究礼仪,固守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这些在老舍的 小说中俯拾皆是。
首先,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人无论经济、地位状况如何,在场面上都讲究体面、
排场、气派,要“脸面”。《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做寿“可着院子的暖棚,三面挂 檐,三面栏杆,三面玻璃窗户。棚里有玻璃隔扇,挂画屏,见木头就包红布。正 门旁一律挂彩子” “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个大碗,一个锅子”,只 有这样刘四爷才感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