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宰相制度首先,按照习惯,先说了一下我对宰相的理解在中国历史上,恐怕除了大辽,没有别的王朝用过宰相这个官名那么,究竟是宰相呢。我们习惯上认为宰相是君主的头号助手, 辅助君主管理国家。所以我个人认为,具有以下特点的人才能被称为宰相。首先,他必须是百官之长。也就是说,他要名位相符其次, 他必须能参与重大事务的讨论与决策。这是宰相的参政议政权。再次,作为百官的首领,他要有权限对全国官员考评督导。历史上,同时满足这种条件的宰相其实不多。汉朝,隋唐初年,以及南宋的部分宰相才符合。哦,还漏掉一个秦。从宰相的起源来说,最早恐怕可以追溯到商周,有相,宰等名称,但并未作为正式官称, 究其原因, 商周是贵族政治, 而宰相是官僚的首长。打个比方说, 商周更类似于家族企业, 老板自兼总经理, 集权社会更类似现在的股份制企业,自然需要一个单独的总经理。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水平的限制, 君主需要处理的事务并不太多, 助手其实未必是必须的。到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的社会经济经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分封制度遭到瓦解, 贵族政权受到专业的官僚体制的冲击,宰相开始批量出现了。这段时间的宰相的名称有相, 令尹, 相邦等种种称呼, 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体制作为君主来代替贵族政权的做法,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秦一统六国后, 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候, 确立了宰相作为君主头号助手的地位, 正式成为官制。秦朝宰相并不定员, 有时一相, 有时二相,出身宦官的为中丞相,赵高筒子曾经担任过此职。汉初大概是宰相最威风的时代, 宰相威权之重, 直逼至尊, 宰相和至尊同时接受百官朝拜。但是好景不长, 盛极而衰, 相权在武帝时候遭到重大削弱。原因, 有前人认为是武帝要削弱相权, 因为相权威胁到了皇权云云。我个人认为这理由莫名其妙, 当时的丞相田酚为一无能之徒, 汉武雄才大略, 怎么可能会认为相权威胁到了皇权。恐怕是汉武认为宰相无能, 不足与之共同决策国事。汉武通过尚书台这一部门, 绕过宰相,直接决策国事。这样,宰相就失去了议政参政的权力,也就是说, 宰相的权限受到了侵吞。但很难说尚书台分享了相权, 因为汉武年间,谁知道尚书台的哪个兄弟?只能说皇权侵占了部分相权, 但是此时宰相仍然并未失去百官首长的身份, 也并未失去督导百官的权限,所以汉武时期的宰相并不是传说中的架子。实在(573732353) 22:19:10 汉武死后, 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秉政, 但是能说霍光是宰相吗?套用一句张居正的话:某非相也,乃摄也。宰相仍然是田千秋, 废皇帝的时候,仍然需要田千秋领衔上奏。另外, 附属说一下, 汉武帝对宰相制度的破坏, 我感觉没有史家说的那么严重, 因为相权从根本来说, 是从皇权派生出来的, 皇帝和宰相, 权限本来分的就不是非常清晰, 碰到强势的皇帝, 自然宰相的权限就削弱了。但是霍光不一样, 霍光不是宰相, 理论上来讲, 他地位还要低于宰相, 他凭什么指挥宰相?霍光只好逐渐加重尚书台的权势, 后代外戚摄政成为惯例, 有样学样, 我们自然看到尚书台的权势一日日加重, 值得一提的是, 西汉时惯称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都是宰相。实际上, 三公中的太尉不常设, 其实只有丞相和御史大夫常设。人称二府, 所以并不是只有宋朝才有二府。到了东汉时代, 汉光武感觉三司括弧大司马, 大司徒, 大司空括弧的大字很不爽, 就把大字
中国宰相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