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科技革命”。
3)讲授新课: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电气时代’的到来”一目,教学中要避免让学生直接学习“电气时代”这个历史概念,应尽力增加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
(1)提问学生:“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电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接下来出示问题:
请你说一说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3)请学生比较“使用电力生产的工厂比使用蒸汽动力的工厂,哪个更先进?”使学生认识到,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生产也跨入了一个新阶段。由于课文中没有蒸汽动力工厂生产的材料,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结合现代工厂使用电力生产的了解,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4)“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是一个开放性话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教学中要结合下一目中“动脑筋”问题,通过学生观察书中插图,联系课外中的一些知识,增强感受。另外“早期的电话”既属于电力的应用,又属于新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简单了解就行,不必过多介绍。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有留声机、电灯、电影摄影机、碱性电池等。1879年,耐用炭丝灯泡。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一目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合理引导。可以课前搜集一些老式汽车的资料图片,与汽车发明前欧洲城乡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的资料,以加深学生认识。
(1)利用书中的插图对比汽车与马车的不同特点,探究“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具有哪些优越性?”要鼓励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言。不难归纳出:①汽车有新型的动力;②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从中感悟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受时空的限制,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当时的变化,可以从观察汽车广泛利用引起身边的变化,去间接地感知。以锻炼学生历史想像力,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习惯。
(
20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