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鲲鹏旗舰群英会:聚焦农村作文教学
鲲鹏旗舰群英会:聚焦农村作文教学
新课程实施整整10年,实践可谓喜忧参半,占小学语文教学中“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虎踞龙盘”,成为公认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难度大,问题多,令广大一线教师头痛不已。3月2日晚,针对这一现状,黑龙江省名师刘正生做客鲲鹏小语旗舰群,为全国各地近百名一线教师做了专题讲座《农村作文教学忧思录》。近两个小时的专业引领和热情互动使作文教学有温度、有广度、更有深度。
忧思:名师引路,擦亮作文教学的底色
刘正生:忧思之一:作文教学正被边缘化,有逐渐淡出课堂的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程的形态“以阅读为中心”,两周一次的作文课穿插在阅读教学中间,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作文课程缺乏独立性。近10年来,尤其是“课改”以来,作文研究十分薄弱,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市级教学管理或教研部门组织的活动中,鲜有有专题的作文教学研讨会或教学大赛,作文教学似乎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学校,作文不被重视,课表上几乎都不体现作文课;教研活动几乎不安排作文公开课,领导也很少听作文课,更别说指导了。虽然大家心里还是知道作文教学教学的重要性,但却出现了这样的怪事,那就是有很多老师敢于不教作文。
雪梅:本为重点,却遭弱化,刘老师能具体阐述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吗?
刘正生:为什么呢?尽管在小升初或其它年级的水平测试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量大时间紧,批卷教师很难仔细审阅,在有限时间内往往采取以中等分为基础上下加减的办法给分,这样除个别试卷外,很难有太高的分数和太低的分数,给分没有拉开档次。因此,无论老师们多么努力,作文训练都难以取得明显成效,造成了下功夫抓也不见多大起色,所以不少学校以及语文教师基本认为作文可教可不教:认真抓的,学生作文成绩不一定明显;自生自灭的,作文成绩也不一定很差。
雪梅:看来分数这个命根儿主导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
刘正生:另一种情况就是教师想教,但自己也不会写作,根本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课堂上做三言两语、不痛不痒的指导就让学生回家完成,至于是家长代笔或是从书上剽窃就睁一眼闭一眼了。更有甚者,有的城镇老师要求有条件的家庭双休日送孩子到校外作文辅导班学习,以此来保证作文质量,老师自己落个清闲,学生和家长却增加了负担。
雪梅:更有甚者考试前押题,让学生背范文,这些已经成为教育的痼疾顽症,刘老师的分析一针见血啊!那么,您认为在作文教材的使用上,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刘正生:这就是我要说的忧思之二:在作文教材的使用上,出现了随意性或就制于教材的现象。
纵观各年级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老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的空间越大,老师们就越难把握。很多老师都已习惯于老教材中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面对现在的习作,却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很不适应。
雪梅:刘老师能详细谈一谈在作文教材的使用上,教者存在的共性错误吗?
刘正生:共性错误有三。第一种:圈定式。比如教材中有三四个题目,有的老师只选一种。人教版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要求写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我们有些老师就理解为写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下棋、游泳、打乒乓等,把原本非常宽泛的写作范围一下就限得极为狭窄,如果再加上必须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更少了。结果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乒乓比赛,要么是下棋比赛,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下子让比赛给充斥了。
雪梅:老师们往往不去深思省略号后面的隐含素材,因此割断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的链接,学生的习作兴趣也同时被无情地抹杀了。
刘正生:第二种:全选式。有的老师怕考试时有疏漏,于是让学生把几个题目逐个做。一位朋友向我反应他的孩子刚上六年级,本来满心欢喜,但写完第一单元的习作后叫苦不迭,说新教材怎么编的这么烂?我问怎么回事,孩子说教材里一次安排了3个作文,老师都让写,一个都不能少。原来习作要求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项:一项是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一项是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第三项是写一写暑期生活,可以是风景名胜,可以是有意义的活动,还可以是帮父母做了力所能能及的事情。
雪梅:这是典型的误读教材。这些错误究竟因何而起?刘老师既是编者,又是教者,您能从两者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吗?
刘正生:是教材的错吗?教材设计多个角度,为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
鲲鹏旗舰群英会:聚焦农村作文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