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小学书法教学的几点体会.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小学书法教学的几点体会
马芳
长期以来,书法的教学往往被等同于写字,而忽略了对书法艺术之美的把握。学习书法,应使学生了解书法的丰富内涵,比如汉字的形成演变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书法涵盖了文字在历史中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甲骨文、青铜铭文还是简犊、小篆,都是社会发展的再现,也是审美的演变史。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书法不同于文字,文字要求书写整齐看懂即成。而书法的观赏形式是属于绘画角度的,书法的外在气质是流动的线条,即美感神韵,内涵则更近于文学。以往的书法教学可能更重“习字”,注重字的美感,主要讲解执笔、运笔的方法及书写要领,极少涉及对碑帖的讲解、书法的品评以及书法相关的文史知识。要想真正把书法课上好不是件易事,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上好书法课的前提
  兴趣是行动的动力。初学者有的会认为书法课就是练练字,简单易学;有的可能觉得书法枯燥乏味,不愿学习。教师要动用学识与智慧,把学生的兴趣引发出来。
  首先,古今书法家学书事例是诱导良方。大书法家王羲之,其《兰亭序》“得其自然,兼具众美”,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史上关于他的故事也非常多。当时的王氏家族不仅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而且有着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其父、伯父、叔父皆以书画鸣世,姑母卫夫人创“永”字八法,这为王羲之学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历代书法讲究立品为先,王羲之不仅字写得好,而且人品也好,其社会评议相当高,连李世民都爱之称其“尽善尽美”。正是人格、天才、学养加勤奋造就了书圣王羲之。这人格所包容的风貌、气质、情感、个性等,都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沉淀和升华。文化塑造了人,人把化为自己血肉生命的文化挥写成字,这些也就是字外功夫。这些学书故事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讲授汉字的形成演变,结体规律与单纯写字的区别。书法具有欣赏和实用的功能,它不仅实用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了解书法的丰富内涵。比如汉字的形成演变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书法涵盖了文字在历史中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甲骨文、青铜铭文还是简犊,都是社会发展的再现,也是审美的演变史。中国文字多象形会意,是能“画”出的字,这一点英文无法比拟。如“马”字在甲骨文中就是一匹活灵活现的小马的写照,而到了西周晚期演化成了“马”,书法虽不是习字,在现代社会中却承担着写好字的任务。强调文字是人们交际、交流、储藏信息的工具,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表露,字如其人,写好字是现代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书法课必要性、重要性的认知。
  再次,在教学中采取碑帖赏读、参观书展、习作赏评等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旷世奇才苏东坡,在政治、文学、绘画上成就都很高,在书法史上更是位居宋四家之首,他的《寒食帖》用笔顿挫沉郁,结体紧密内敛,开头字迹较小,运笔清缓有节制,而后随感情波澜起伏,字逐渐变大,纵笔疾徐、粗细、跳荡不已,直至“哭涂穷死”四字,情到高潮,“应吹不起”在平静中蕴含了绝望悲愤。碑帖赏读能非常有效地提高眼力,同时参观书展更为直观,现场感受体会更深。习作赏评就更深一步地让学生身心体会到书法的真谛,可谓“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是生命的流程和形态。在新生上第一次课时,让他们写一篇字作为底子,过一段时间后,让他们比较这期间字的变化,不难发现其中的进步,有的学生悟性好,通过刻苦练习,成

浅谈小学书法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q93485240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21-05-09